夏季睡觉别贪凉少吃凉食
夏季睡觉别贪凉少吃凉食
夏季的时候是一个阳气旺盛的季节了,在这时候我们就需要对养生之道有所重视才行,在这时候必须要避免一些常见的养生误区,这对我们健康来说是很重要的,那么具体大家在夏季的时候要如何去养生比较健康,一起看看夏季养生常见的问题。
夜卧贪凉
夏季的时候我们需要小心,在晚上的时候一定不能贪凉,中医认为“头乃诸阳之会”,头部是人体阳气的汇聚之处,夜卧吹冷,极易导致阳气折损,天长日久,则阳气散尽而毙命。因此,我们现代人尤其要注意,不可晚上睡觉整夜开空调,这种习惯易导致伤风、面瘫、关节疼痛、腹痛腹泻,对身体的损伤非常严重,这对我们健康威胁是非常大的,是需要大家避免的一个做法。特别是对小孩来说,更不要在其睡着后进行扇风取凉,否则,易于患手足抽搐、风痹等症,所以我们在夏季的时候应该根据天气变化来进行加减衣物,下午的时候还要少进餐,也是夏季的养生要求之一。
夜食生冷
在夏季的时候是一年之中夜晚时长最短的时候了,特别对年事稍长之人或体质稍弱者不易消化饮食,生吃蔬菜、瓜果等本为夏季慎食之品,夜间尤其要注意慎食此类食物,肉、面、粘腻之物也不宜在夜间食用,否则可引起腹胀、吐泻等病症,在夏季时候我们就需要尽量的减少去吃些生冷的食物,这是夏季的时候我们养生需要注意的情况,盲目吃只会对健康造成影响。
夏季的时候比较炎热,这时候很多人都会陷入到养生的误区中,首先在夏季的时候我们容易要小心,是要避免在晚上睡觉的时候贪凉的,同时夏季的时候还要注意饮食,生冷食物虽然味道好还可以降温,但是晚上的时候必须要少吃。
夏季贪凉的误区是什么?夏天应该怎么保健?
夏季是非常炎热的季节,在炎热的夏季,有很多朋友们都喜欢喝冰饮料,经常吹空调,殊不知这些贪凉的行为都可能成为我们身体健康的隐患,所以小编提醒广大朋友们,在夏季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贪凉的误区。那么夏季贪凉的误区是什么?夏天应该怎么保健?
夏季受寒易伤阳气
夏季属火,气候炎热,是万物蓬勃生长的季节,也是人体阳气最盛、新陈代谢旺盛的时期。《黄帝内经》中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不难看出阳气对于我们身体的重要性,如果损耗了阳气会对我们的生命健康造成危害。专家告诉《生命时报》记者,大自然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四季规律。夏天人体阳气外发,伏阴在内,根据中医“顺应天然”的养生原则,此时应该养护阳气,不少人用“凉”对抗“热”的方式是不可取的,因为阳气是人体赖以生存的火力,可以推动人体新陈代谢。古语讲“百病从寒起”,可以说寒邪是导致人体疾病的罪魁祸首。中医科学院养生教授杨力也表示,夏天是阳长阴消的季节,是添阳的最好时机。而寒邪非常容易损阳气,让整个人变得倦怠无力。在专家看来,老百姓常说的:“夏天不热,冬天不冷,迟早要坐病”并不是没道理。即使在夏天,如果不注意保暖,寒邪同样会侵袭体内,身体会出现明显的寒象,如精神萎靡、新陈代谢缓慢、有汗排不出、身体畏寒、四肢冰冷、容易感冒、腹泻胃疼、患肠道疾病等。还有一些病症不会立即发作但会潜伏体内,给秋冬季留下病根。
夏季贪凉有四个误区
夏天气温正高,很多人都十分贪凉,虽能享一时的凉爽,却不知道这样损害健康,以下这些方式便是最常见的消暑误区。
误区一:大量吃冷食。炎热的夏季,吃冷食是人们最常用的消暑方法,尤其是冰淇淋、冷饮和冰镇西瓜,因为清凉爽口备受欢迎。很多人夏天胃口不佳,常捧着一大个冰镇西瓜,用来代替晚餐。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老年病科医师姜良铎指出,西瓜本身性偏寒,且体积大,通常人们一次吃的量也比较多,因此对人体阳气的耗损也更大。姜良铎认为,夏季,人体的阳气呈向外扩散的趋势,体内阳气比起其他时期相对不足。这时,如果摄入过多的生冷食物,会对人的阳气造成比较严重的伤害。专家提醒,过多的生冷食物使体内聚集了过多的寒气,容易导致秋冬季得病。
误区二:休息太贪凉。夏季的晚上,很多人光着膀子在街上溜达;整夜开着空调睡觉;甚至觉得在床上太热,干脆在地上铺个凉席。这些都是人们常见的行为。但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些行为极易使身体遭受风寒,损伤阳气。夏季人体毛孔张大,人在熟睡时全身基础代谢减慢,体温调节功能下降,身体抵抗力变弱,这时开空调、睡地板都会使寒邪更容易进入体内,因此不要一味追求凉快。
误区三:运动后立即冲凉。夏日适当的运动可以将体内部分“寒邪”和“湿毒”排出体内,但运动后的燥热、流汗也往往让人难以忍受,不少年轻人会用冲凉水澡来降温。“但这会让更多的‘寒邪’进入体内。”姜良铎说。专家则表示,人体对温度的适应是需要过程的,一下从高温到低温会使人体受到刺激,不要说用凉水冲澡了,运动完用凉水冲头甚至冲脚都会使湿寒进入体内。另外,运动完后也不要马上吹空调,因为这样做同样会加重体内的湿寒。
误区四:不同人群无需特别照顾。夏天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的问题:一家人吃同样的食物,老人孩子可能会出现消化不良、脾胃受寒的现象,而其他家庭成员并无大碍。有时,同样在家中吹空调,女性也比男性表现的更易受凉。专家认为,人与人体质是不同的,所以对抗寒气的能力也有所不同。一般青壮年阳气相对较重,而老人和小孩则体质稍差,易受到“寒邪”的侵扰。而女性因为其特殊的生理原因,“寒邪”和“湿气”也会经常侵扰她们。因此体质较弱、阳气本身就不足的人群,也就更易受凉,更应该小心寒邪侵体。
夏天要学会“热着过”
中医讲养生要顺应时节,夏天该热就得热,该出汗就得出汗。因此,我们要顺着阳长的规律,采取以热制热的“热养”法。
夏季养阳要远离寒邪。饮食上应注意少食生冷食物,《寿世保元》中说:“夏日伏阴在内,暖食尤宜”。专家认为,俗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处方”,夏天就应该用姜等食物来温中散寒,把生姜、红糖一起冲泡后服用效果更好。并且不要长时间待在封闭的空调房里。也要注意不可用冷水洗头洗脚,下雨天避免淋雨,因为冷水最伤阳气。
夏季“热养”要用热水泡脚。因为脚是人体的第二心脏,热水泡脚可以供给它能量。专家表示“热则血行、寒则血凝”。热水泡脚能够使气血运行通畅,增加足部的血液流速和流量,增强新陈代谢。水温以42℃~45℃,温暖舒适为宜。
常洗热水澡。因为热水洗澡使身体的毛细血管扩张,有利于机体排热、排毒,并且能够补充阳气。水温一般控制在30℃左右为宜。另外,也可以用热毛巾擦脸擦身,不但容易去除灰尘污垢,还能够排汗降温,使皮肤透气,让人感觉凉爽、舒适。
夏季解暑要喝热茶。炎炎夏日,一杯热茶最能解暑消渴,这是因为热茶利于汗腺排汗,可以达到散热的效果。而且茶能提高脾胃运化能力,把水运送到周身。夏日受欢迎的冷饮虽然消暑立竿见影,但只解决当时的热气,短暂地给人体降温,并不能真正地解渴。
夏季运动必不可少。《易经》里讲“运则生阳”,夏天运动,可以加速体内的新陈代谢,并且有助发汗。杨力认为,夏天要“以汗制汗”,因为依据《黄帝内经》的说法,夏天气要外泄,运动就是重要的排汗方式。锻炼还可以加强热适应,提高人体调节体温的功能,防止中暑和一些常见的热证。但专家特别提醒的是,夏季运动时间很重要,不要选择太阳最毒的正午,因为大汗淋漓会伤气血。一般建议选择早上,因为人体早上的阳气比较弱,这时锻炼可以补阳气。还需要注意的是,要选择慢跑、太极、跳操等不太剧烈的运动方式。
另外,女性更需要“热养”。杨力特别提到,女性的热适应比男性差,尤其是体质比较寒的女性,更该注意保暖。专家认为女性阳气不足,又以血为用,女性更要注意补阳气,因为气能生血。因此,夏日里女性要特别注意保暖,少吃生冷食物,少吹空调,多运动,做蒸气浴,达到出汗排毒的目的。
中医认为夏天不吃冰的东西
中医认为夏天不吃冰的东西
中医认为夏天不吃冰的东西,很多人一到了炎热的夏天就会经常吃一些冰的来缓解炎热,当自己吃上一口凉凉的雪糕,顿时会感到满口凉爽,有一种说不出的清凉和舒适,以下分享中医认为夏天不吃冰的东西。
中医认为夏天不吃冰的东西1 中医为什么说不能喝冷饮?
中医讲:「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皆属于土。」它们组成了一个较完整的消化系统,每天都要完成食物的搬运、研磨、过滤、吸收、外排任务。
一到夏季,人体的气血重心就远离中土,转移到心肺区和体表,所以夏天里,我们的皮肤和手脚都是热的,肚子却凉得像秋天。
因为这一原因,夏季里人的`脾胃功能是偏差的,稍微吃一些油腻、生冷、辛辣或不干净的东西,就容易拉肚子。
夏夜睡觉贪凉,全身都可以袒露,唯有肚子要盖上,因为肠胃最易受凉。有经验的人带孩子,晚上再热也会给他穿上肚兜,或在孩子睡着时悄悄盖上他的肚子。
夏天吃冰冷的东西,是选中了人体最薄弱的环节来进攻,因此每一杯冷饮都能击中要害。
被攻击后的脾土系统受损情况如何呢?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症状来检测一下:
1.很少有饥饿感,即便肚子饿也不想吃东西。
2.过分挑食。
3.肌肉无力,懒得动,易疲劳。
4.肚子、膝盖部位的温度过低(可与旁人比较)。
5.形体过胖或过瘦。
6.容易感冒、气短,或有鼻炎、咽炎。
7.有过敏问题、皮肤病。
8.二便不正常,早起难排便,时常便秘或腹泻。
9.体寒,怕冷,手脚冰凉。
10.女性痛经。
中医认为夏天不吃冰的东西2 中医认为,寒凉的食物会伤害胃、肾
在我国很多的中医名著上都有明确的记载,我们人体的胃和肾脏都是不喜欢寒凉的食物的,这些比较寒凉的食物对人体的胃和肾刺激作用都非常大,吃的时候一时贪图凉快,但很可能会给身体落下祸根,不利于长期身体健康。
西医认为,寒凉的食物会伤害胃粘膜
大家都知道我们人体胃部有一层胃粘膜,能分泌出粘液保护胃部不受到伤害。但是如果喝了冷饮或者是吃了比较寒凉的食物,就会让胃部形成温度差,就会让胃粘膜出现热胀冷缩,从而让胃粘膜血管收缩受损,甚至还可能会出现粘膜水肿的情况,对胃健康十分不利。
寒凉的食物,不能降心火
大家喜欢吃寒凉的食物,就是贪图一时的爽快,起到迅速降低体温的目的。但是这样虽然能够瞬间降火,但并不能降心火,反而会因为经常吃寒凉的食物
会对人体的肠胃、肾阳造成损害,这样就对身体不利。所以大家因为天气炎热或者是睡眠不佳而出现肝火、心火旺盛的情况,最好还是不要借助寒凉食物降除。
寒凉的食物,还可能会导致头痛
大家不知道在吃寒凉的时候,有没有出现过头痛的症状。但其实不少人在吃的时候,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头痛,这是因为人体温度下降太快
会导致脑部血管快速收缩,就会对大脑神经造成影响,导致发出疼痛的信号,人也就会出现头痛的症状。虽然这样的头痛持续时间并不会太长,但或多或少也会对人体大脑神经造成损害,所以大家还是少吃凉食为好。
现在天气逐渐变得炎热,尤其是女人和小孩,更加的喜欢吃寒冷的奶茶或者是冰淇淋、雪糕等食物,不过大家最好还是不要食用这些寒冷的食物,女性吃了可能会导致月经不调,出现痛经的症状。
小孩常吃的话,还可能会让胃部受损,影响自身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这样就可能会出现营养不良的情况,影响小孩的发育。
中医认为夏天不吃冰的东西3 一、西医:
1、刺激口腔:冰东西进入口腔后可能会刺激口腔黏膜,牙齿敏感人群还可能导致牙神经受刺激而引起牙痛。如果冰的东西含糖量较高,还可能为牙缝中的细菌提供繁殖条件,增加患口腔炎症的风险;
2、刺激胃肠道:冰东西进入胃肠道后,由于温差过大,会刺激胃肠道产生强烈痛感,还可能导致胃肠道蠕动加剧,容易引发胃痉挛、肠痉挛等疾病;
3、影响食欲:冰东西会导致人体新陈代谢减慢,胃部消化减慢,可能影响正常餐食的摄入,易导致营养不良;
4、损伤血管:冰东西会刺激人体血管的收缩,可导致血压升高,对于本身患高血压、心肌梗死、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等患者而言,更为危险,易导致血液供应不足,威胁生命;
5、引发肥胖:如冰淇淋、雪糕等冰的东西本身热量较高,在低温刺激下,胃肠道消化减慢,导致能量无法被消耗,就容易转化成脂肪,并导致肥胖;
6、引发痛经:部分女性经期吃冰的东西,容易刺激全身血管,其中也包括子宫内膜血管,当血管剧烈收缩时,就容易引发痛经或月经不调等。
二、中医:
1、湿气淤积:冰的东西易产生湿气和寒气,容易堆积在体内无法被排出,会导致人体体质下降,变得虚弱,更易患病;
2、伤害脾胃:中医认为“脾喜燥不喜湿”“胃喜温不喜凉”,寒凉食物的刺激会脾胃,更易出现腹痛、腹泻、腹胀等症状。
但部分特殊情况下,如夏季燥热、中暑、外伤等,少量吃冰东西,或外敷冰东西也有一定益处,如可用于外伤镇痛止血,冷静精神,可起到一定镇静作用。另外,部分特殊体质人群,如胃肠功能较弱、老年人及儿童,以及患有胃、十二指肠溃疡、糖尿病等疾病的患者,需在吃冰前咨询主治医生。
夏季贪凉有什么坏处?夏季贪凉的危害有哪些?
天气特别热的时候,人总是让自己的身体舒服一点,就会找一些降温特别快的办法,像是一直吃一些冷饮、西瓜,待在空调房不怎么出去,这些方式确实能让自己凉快一些,只是如果贪凉严重,会对身体产生一些危害,夏季贪凉的坏处有哪些?
1、贪凉的坏处
夏季属火,气候炎热,是万物蓬勃生长的季节,也是人体阳气最盛、新陈代谢旺盛的时期。《黄帝内经》中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不难看出阳气对于我们身体的重要性,如果损耗了阳气会对我们的生命健康造成危害。
北京中医药大学养生室教授张湖德告诉记者,大自然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四季规律。夏天人体阳气外发,伏阴在内,根据中医“顺应天然”的养生原则,此时应该养护阳气,不少人用“凉”对抗“热”的方式是不可取的,因为阳气是人体赖以生存的火力,可以推动人体新陈代谢。
古语讲“百病从寒起”,可以说寒邪是导致人体疾病的罪魁祸首。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杨力也表示,夏天是阳长阴消的季节,是添阳的最好时机。而寒邪非常容易损阳气,让整个人变得倦怠无力。
在专家看来,老百姓常说的:“夏天不热,冬天不冷,迟早要坐病”并不是没道理。即使在夏天,如果不注意保暖,寒邪同样会侵袭体内,身体会出现明显的寒象,如精神萎靡、新陈代谢缓慢、有汗排不出、身体畏寒、四肢冰冷、容易感冒、腹泻胃疼、患肠道疾病等。还有一些病症不会立即发作但会潜伏体内,给秋冬季留下病根。
2、夏季贪凉误区
误区1大量吃冷食
炎热的夏季,吃冷食是人们最常用的消暑方法,尤其是冰淇淋、冷饮和冰镇西瓜,因为清凉爽口备受欢迎。很多人夏天胃口不佳,常捧着一大个冰镇西瓜,用来代替晚餐。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内科教授姜良铎指出,西瓜本身性偏寒,且体积大,通常人们一次吃的量也比较多,因此对人体阳气的耗损也更大。姜良铎认为,夏季,人体的阳气呈向外扩散的趋势,体内阳气比起其他时期相对不足。这时,如果摄入过多的生冷食物,会对人的阳气造成比较严重的伤害。
张湖德也提醒,过多的生冷食物使体内聚集了过多的寒气,容易导致秋冬季得病。
误区2休息太贪凉
夏季的晚上,很多人光着膀子在街上溜达;整夜开着空调睡觉;甚至觉得在床上太热,干脆在地上铺个凉席。这些都是人们常见的行为。但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些行为极易使身体遭受风寒,损伤阳气。夏季人体毛孔张大,人在熟睡时全身基础代谢减慢,体温调节功能下降,身体抵抗力变弱,这时开空调、睡地板都会使寒邪更容易进入体内,因此不要一味追求凉快。
误区3运动后立即冲凉
夏日适当的运动可以将体内部分“寒邪”和“湿毒”排出体内,但运动后的燥热、流汗也往往让人难以忍受,不少年轻人会用冲凉水澡来降温。“但这会让更多的‘寒邪’进入体内。”姜良铎说。张湖德则表示,人体对温度的适应是需要过程的,一下从高温到低温会使人体受到刺激,不要说用凉水冲澡了,运动完用凉水冲头甚至冲脚都会使湿寒进入体内。另外,运动完后也不要马上吹空调,因为这样做同样会加重体内的湿寒。
误区4不同人群无需特别照顾
夏天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的问题:一家人吃同样的食物,老人孩子可能会出现消化不良、脾胃受寒的现象,而其他家庭成员并无大碍。有时,同样在家中吹空调,女性也比男性表现的更易受凉。
3、如何正确过夏季
1、远离寒邪
饮食上应注意少食生冷食物,《寿世保元》中说:“夏日伏阴在内,暖食尤宜”。张湖德认为,俗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处方”,夏天就应该用姜等食物来温中散寒,把生姜、红糖一起冲泡后服用效果更好。
并且不要长时间待在封闭的空调房里。也要注意不可用冷水洗头洗脚,下雨天避免淋雨,因为冷水最伤阳气。
2、用热水泡脚
因为脚是人体的第二心脏,热水泡脚可以供给它能量。张湖德表示“热则血行、寒则血凝”。
热水泡脚能够使气血运行通畅,增加足部的血液流速和流量,增强新陈代谢。水温以42℃~45℃,温暖舒适为宜。
3、常洗热水澡
因为热水洗澡使身体的毛细血管扩张,有利于机体排热、排毒,并且能够补充阳气。水温一般控制在30℃左右为宜。
另外,也可以用热毛巾擦脸擦身,不但容易去除灰尘污垢,还能够排汗降温,使皮肤透气,让人感觉凉爽、舒适。
4、解暑要喝热茶
炎炎夏日,一杯热茶最能解暑消渴,这是因为热茶利于汗腺排汗,可以达到散热的效果。而且茶能提高脾胃运化能力,把水运送到周身。
夏日受欢迎的冷饮虽然消暑立竿见影,但只解决当时的热气,短暂地给人体降温,并不能真正地解渴。
5、运动必不可少
《易经》里讲“运则生阳”,夏天运动,可以加速体内的新陈代谢,并且有助发汗。杨力认为,夏天要“以汗制汗”,因为依据《黄帝内经》的说法,夏天气要外泄,运动就是重要的排汗方式。锻炼还可以加强热适应,提高人体调节体温的功能,防止中暑和一些常见的热证。但专家特别提醒的是,夏季运动时间很重要,不要选择太阳最毒的正午,因为大汗淋漓会伤气血。
一般建议选择早上,因为人体早上的阳气比较弱,这时锻炼可以补阳气。还需要注意的是,要选择慢跑、太极、跳操等不太剧烈的运动方式。
6、女性更要“热养”
杨力特别提到,女性的热适应比男性差,尤其是体质比较寒的女性,更该注意保暖。张湖德认为女性阳气不足,又以血为用,女性更要注意补阳气,因为气能生血。
因此,夏日里女性要特别注意保暖,少吃生冷食物,少吹空调,多运动,做蒸气浴,达到出汗排毒的目的。
为什么中医讲夏天不能喝冷饮、吃雪糕、吃冰镇水果?
几乎所有的中医师都会叮嘱:远离冷食冷饮;与此对立,夏天里的冷饮、冰淇淋、冰镇水果又是那么受欢迎。中医忌冷食的道理何在?有没有办法挽救大家贪凉的脾胃呢?
为什么中医讲夏天不能喝冷饮、吃雪糕、吃冰镇水果?
作为一个养生党,我夏天里也喝热水、晒太阳,空调温度26~28度,买粥、买饮料时一定要附带一句:要热的(不然店家都会默认给冰冻的),慢慢地就发现自己活成了朋友圈里的一朵奇葩……
每当我从一堆冒着白气的冷饮里拿起自己的一杯热茶,朋友难免都会讶异地感叹一句:这么养生啊!而我会把想说的不想说的浓缩成一句话来回应:喜欢喝热的。
我不是没有过吃冰棍、喝冷饮的时候,以前夏天最开心的事情就是买各种口味的雪糕吃。炎热期间一天至少一个,经常吃到额头发冷(于是缓上一会儿再继续)。
长大后不再贪嘴,很少再吃,逐渐发现健康方面出现了两点变化:第一,自己的慢性鼻炎轻了很多;第二,十多年间每逢夏季必犯的皮肤过敏就这么消失了。
冷饮这东西有点像酒,越不喝就越不能喝。长期不食冰冷,导致现在一吃就很敏感,像被冻住一样,并且能感觉到丝丝的寒气从全身各处往外冒(尤其是手掌和大椎穴附近)。
最近天气热起来了,冷食冷饮也已经爬满了街边店家的储物柜。对很多人来说,要完全拒绝这些诱人的冷饮冷食还真是不太现实。
因此,我认真梳理出中医反对夏季食冰冷的原因,以及如果要吃的话,用哪些方法来补救和缓解。同时也方便如我这样的养生党回答别人的疑问。
为什么中医讲夏天不能喝冷饮、吃雪糕、吃冰镇水果?
当我们喝冷饮时,我们在喝什么?
为什么中医讲夏天不能喝冷饮、吃雪糕、吃冰镇水果?
我们常听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但春夏如何做才是养阳呢?
所谓养,与杀相对,是顺其天性、供其欲求,帮助其生长的意思。那么问题来了,夏天里人的天性和欲求是什么?
如果一时不能确定,我们可以去看大自然中的其他生物,比如一棵果树。作为生命,一棵果树想要在春天温热的风气里发新芽、抽新枝,在夏季炎热的催化下壮大和受孕,在秋天的收敛之气里垂下果实,避开冬天的冷风把温暖藏到地下根须里。
就生命的四季节律而言,人与树并无二致。在夏天,人的诉求是高温和热烈,因为只有在这样的环境里,身体和思想才能趋于妍丽、孕育成果,成为生命「本来就很美」的样子。
《黄帝内经》对于夏季生活有一段指导性文字,很多人都不陌生。其中谈到了三个「使」,也就是夏季里要完成的三件事:使情志舒缓无怒气,使花朵绽放、花蕊受孕,使爱意投放外部的人和物:
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
——《黄帝内经》
当我们利用冷冻技术的便利,大量喝冷饮,吃雪糕,吃冰冻的西瓜、葡萄、荔枝、柑橘等水果时,我们是在做什么?
NO.1 首先,吃冰冷的东西会在一瞬间使人清凉、冷静,但一瞬过后,留下的是体内长久的寒热交争,身体的影响先不说,在情绪上则很容易导致躁怒,让人发一些无名火,违背了「使志无怒」。
NO.2 其次,失去了持续的温热环境,身体开不出那么艳丽的花了。本来素颜就有的红唇,现在要化点妆才行了;本来会产生的一些灵感,现在无感了。
NO.3 最后,夏天里阳气本来在往外走,正在关爱他人、联接世界,却被一杯冷饮收了回来。一杯冷饮为我们构造出的冬季小环境,愣是让身心产生了自我封闭、「若有私意」的反季节状态。
因此,对于正常人来讲,夏季吃冰冷可以说是「不养反杀」「不养阳反收阴」,故意和自己身心的真实诉求作对。
有人可能会说,不会吧,每年都吃冷的,没感觉到有什么不好啊。
是的,没感觉。只是那些夏天里发自内心的爱与笑,吃饭时舌尖上特有的食物香味,很多只有生命才有资格享有的美好,正在避开我们的「感觉」悄悄溜走。
而我们得到的,仅仅是凉物下肚冰封身体时的奇特感……(似乎有点得不偿失)
为什么中医讲夏天不能喝冷饮、吃雪糕、吃冰镇水果?
体表是夏天,脾胃是秋天
宝玉又说:「不必温暖了,我只爱吃冷的。」薛姨妈忙道:「这可使不得,吃了冷酒,写字手打飐(zhǎn,指被风吹得颤动)儿。」
宝钗笑道:「宝兄弟,亏你每日家杂学旁收的,难道就不知道酒性最热,若热吃下去,发散的就快,若冷吃下去,便凝结在内,以五脏去暖他,岂不受害?从此还不快不要吃那冷的了。」
宝玉听这话有情理,便放下冷酒,命人暖来方饮。
——《红楼梦·第八回》
酒是热性,仍需热饮。宝钗是学了中医的,她说「用五脏六腑去暖它」非常真切。而喝下冷饮,五脏六腑中最大的受害者要数脾土系统。
中医讲:「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皆属于土。」它们组成了一个较完整的消化系统,每天都要完成食物的搬运、研磨、过滤、吸收、外排任务。
一到夏季,人体的气血重心就远离中土,转移到心肺区和体表,所以夏天里,我们的皮肤和手脚都是热的,肚子却凉得像秋天。
因为这一原因,夏季里人的脾胃功能是偏差的,稍微吃一些油腻、生冷、辛辣或不干净的东西,就容易拉肚子。
夏夜睡觉贪凉,全身都可以袒露,唯有肚子要盖上,因为肠胃最易受凉。有经验的人带孩子,晚上再热也会给他穿上肚兜,或在孩子睡着时悄悄盖上他的肚子。
夏天吃冰冷的东西,是选中了人体最薄弱的环节来进攻,因此每一杯冷饮都能击中要害。
被攻击后的脾土系统受损情况如何呢?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症状来检测一下:
1. 很少有饥饿感,即便肚子饿也不想吃东西。
2. 过分挑食。
3. 肌肉无力,懒得动,易疲劳。
4. 肚子、膝盖部位的温度过低(可与旁人比较)。
5. 形体过胖或过瘦。
6. 容易感冒、气短,或有鼻炎、咽炎。
7. 有过敏问题、皮肤病。
8. 二便不正常,早起难排便,时常便秘或腹泻。
9. 体寒,怕冷,手脚冰凉。
10.女性痛经。
以上是一些脾土系统受凉和失衡的表现。如果你中了两条以上,建议逐渐减少或杜绝冷饮冷食。
如果有五条以上符合,强烈建议不要再吃任何凉的东西,别让脾胃在最无力的季节里受伤,同时最好找医师调理一段时间,把脾胃之气养起来。
为什么中医讲夏天不能喝冷饮、吃雪糕、吃冰镇水果?
知道了「体表是夏天,脾胃是秋天」,我们想要祛暑降温的时候,就应该从体表而不是脾胃入手。举两个例子:
NO.1 我们可以在一个荫凉的地方喝杯热水,喝完汗出,微风一吹,顿生凉意。
NO.2 可以冲一个热水澡或用热毛巾擦一擦脸,一瞬间整个人好像下降了好几度。
(有研究说,人体每蒸发1克汗水可带走0.5千卡的体热。)
看,用养阳的方式,不同样可以降温吗?
为什么中医讲夏天不能喝冷饮、吃雪糕、吃冰镇水果?
如果一定要吃冷饮冷食,怎样减轻其危害?
为什么中医讲夏天不能喝冷饮、吃雪糕、吃冰镇水果?
冷饮冷食遍地都是,看一眼包装就很想买;带孩子出门,不买孩子会一直闹,强制压抑也不是办法;家里有冰箱,不放个水果饮料什么的好像都没了家的味道……
总之,出于种种生活上的原因,我们还是忍不住吃了冷饮冷食。吃了怎么办呢?除了用五脏六腑去暖它,还有没有办法减轻伤害?
首先我们在吃冷饮冷食时需要注意时间:
NO.1 不要在饭前、饭后半小时吃
如今饭前喝点冰饮料、饭后吃点凉甜品是很自然的事,但这对脾胃的伤害最大。因为先被冻住再去消化食物,或者在努力消化食物的时候被冻住,就好像全身箍上铁链又要去干活一样,不堪重负。
NO.2 不要在出大汗时吃
晒了太阳或刚运动完,身体会打开毛孔、大量出汗,这是夏季排湿的重要方式。此时如果骤然受凉,不仅会让该排出的汗无法再排,还很容易被寒邪打个措手不及,引发感冒、胃痛、关节病等。
NO.3 不要在深夜吃
到了深夜,人的阳气变弱,脾胃休息,接受不了冷饮冷食的强刺激,只适合喝一杯温开水,安然入眠。敏感的人,深夜喝冷饮后会感觉到寒热交争,皮肤瘙痒,难以入睡。
而后,已经吃了冷饮冷食,我们可以在中医「寒者热之」的思路下去补救:
- 捂肚子 -
为什么中医讲夏天不能喝冷饮、吃雪糕、吃冰镇水果?
睡觉时,找个舒服的姿势把双手放在肠胃区,再放一点注意力在手掌下,几分钟就能把肚子捂热。可保持捂的动作直到睡着。也可以为小孩子捂。
- 动一动 -
为什么中医讲夏天不能喝冷饮、吃雪糕、吃冰镇水果?
出门活动、晒太阳、站桩或打拳,适当出汗,尽量把寒湿排出去。
- 泡泡脚 -
为什么中医讲夏天不能喝冷饮、吃雪糕、吃冰镇水果?
晚上睡前用热水泡脚10~15分钟,到头部微微出汗为止。
- 遮腹膝 -
为什么中医讲夏天不能喝冷饮、吃雪糕、吃冰镇水果?
穿衣和睡觉时,注意护住肚子和膝盖(同属中焦),不穿露脐装、露膝裤。
- 夏吃姜 -
为什么中医讲夏天不能喝冷饮、吃雪糕、吃冰镇水果?
姜辛温,归脾、肺、胃经,能温中散寒,发汗解表,是夏季祛寒养生的不二之选。夏季做饭时多用生姜,或者日常冲饮带生姜的饮料,都是百用不厌的祛寒良方。
中医看待夏季该不该吃冷饮冷食这个问题几乎是绝对的,正常人都不宜吃,除非有火毒邪热或烫伤时当药来用。
现实生活中,我们却又很难完全放弃这份便利和消费欲。但既知其害,我们就多了一些意识和方法去避害全身,以及更好地爱护身边的人。
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养成喝热饮、吃热食的好习惯,到时候就能成立个「拒绝冷饮联盟」什么的,让养生党们不再那么孤单。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