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湿是什么意思
痰湿是什么意思
昨天在中医院看了一下医生,医生给我把了脉,医生说我是痰湿,然后跟我说了一下需要注意的事情,我之前没有听说过这种说法,想自己了解一些,请问痰湿是什么意思?
痰湿是什么意思
中医九种体质之一,多由饮食不当或疾病困扰而导致。
痰湿的“痰”不是一般概念中的痰,而是指人体津液的异常积留,是病理性的产物;痰湿的“湿”分为内湿和外湿两个部分,外湿:指空气潮湿、环境潮湿,如淋雨、居处潮湿等,长期的外在湿气会侵犯人体而致病;内湿:指消化系统运作失宜,对水在体内的流动失控以致津液停聚,也有可能是因为饮食水分过多、过多饮酒、过多吃乳酪、过多喝生冷饮料等,而使体内津液聚停而形成内湿。
小贴士
此种体质者多伴有脾胃功能失调、内分泌失调等。
痰湿能通过拔罐拔出来吗
有辅助作用,但仅仅只是拔罐的话,很难彻底根除。
拔罐是中医养生疗法之一,适当的对人体进行拔罐有祛寒除湿、疏通经络、调和营养的作用,从功效上来说,痰湿体质可以拔罐,但是中医认为湿邪缠绵难愈,也就是湿邪的浊重恢复比较漫长,从体质调养的角度来说,痰湿体质的人,日常除了拔罐外,还要进行相应的治疗,结合生活习惯、作息、饮食、运动,综合进行调节。
痰湿能喝红糖生姜水吗
可以喝。
红糖生姜水的主要制作材料是红糖、生姜以及适量的水,从口感上来说,红糖生姜水的味道清甜、辛辣,红糖的性质温和,生姜也是性质辛温的材料,将其一起混合熬水喝,可以起到驱寒、暖身的作用,吹了冷风或者淋雨之后适当的喝一些可以起到驱寒、祛湿的作用,有助于身体健康,痰湿体质也可以适当的喝一些红糖生姜水,可以起到祛湿的作用,有助于身体健康。
小贴士
如果想改善体质的话,喝红糖生姜水效果不太明显,建议前往中医院,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痰湿能吃香蕉吗
可以适当的吃一些。
香蕉是一种常见的水果,香蕉的价格实惠,性价比高,营养成分也比较丰富,在香蕉中含有较为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胶质、碳水化合物等营养成分,适当的食用一些香蕉可以起到美容营养、润肠通便、补充营养等作用,有助于健康,一般人群皆可适当的食用一些香蕉,痰湿体质也可以适当的吃一些。
痰湿郁结是什么意思?
症见胃脘或胸骨后不适、疼痛,不思饮食,或食则胸骨后不适,或吞咽不顺,时时有呕恶感,舌质淡,舌边有齿痕,脉滑。治疗多以化湿涤痰,行气散结类药物为主组成方剂。 五子散(《万病回春》) (组成) 莱菔子、紫苏子、白芥子各15克,山楂肉、香附子(去毛)各3克。 (用法) 上药为末。每次3克,白开水送服。 (功效) 行气降逆。 (主治) 气膈,膨胀噎食。 五膈宽中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别名) 宽中散(《世医得效方》)。 (组成) 白豆蔻(去皮)60克,炙甘草150克,木香90克,厚朴(去皮,生姜汁炙熟)500克,缩砂仁、丁香、青皮(去白)、陈皮(去白)各120克,香附子(炒,去毛)500克。 (用法) 上药为细末。每次6克,加生姜2片,盐少许,沸汤点服,不拘时候。 (功效) 利气宽中。 (主治) 五膈噎塞。一是忧膈,胸中气结,津液不通,饮食不下,羸瘦气短。二是恚膈,心下实满,饮食不消,大小便不利。三是气膈,胸胁逆满,噎塞不通,气息酸臭。四是寒膈,心腹胀满,咳嗽气逆,腹上苦冷,雷鸣绕脐痛,不能食肥。五是热膈,五心中热,口烂生疮,四肢烦重,唇口干燥,身体或热,腰背疼痛,胸痹引背,不能多食。 甘草饮(《外台秘要》引《小品方》) (组成)炙甘草6克,大黄(渍)9克,黄芩6克。 (用法)上药以水600毫升,煎二三沸,去滓,分服。 (功效)清热和中。 (主治)食即吐出,不得安住。 利膈豁痰汤(《杂病广要》引《证治大还》) (组成) 半夏、橘红、枳实、槟榔各9克,沉香3克,桔梗、瓜萎、炒黄连、炒山栀、制香附、细茶、白芥子各6克,石膏12克。 (用法) 上药水煎,去滓,分2次温服。 (功效) 降气利膈,豁痰散结。 (主治) 食管肿瘤,气结痰壅,食管梗阻,郁而化热,饮食不下。 启膈散(《医学心悟》) (组成) 沙参、丹参各9克,茯苓3克,川贝母(去心)4.5克,郁金L 5克,砂仁壳1.2克,荷叶蒂2个,杵头糠L 5克。 (用法) 上药为粗末,水煎服。 (功效) 润燥解郁,化痰降逆。 (主治) 食管肿瘤,咽下阻塞,食入即吐,或朝食暮吐,胃脘胀痛,舌绛少津,大便干结。 (加减) 虚弱甚者,加人参;瘀血者,加桃仁、红花,或另用生韭菜汁饮服;兼有痰积者,加广橘红;兼有食积者,加莱菔子、麦芽、山楂 。 顺气和中汤(《万病回春》) (组成) 陈皮(盐水浸,炒)3克,半夏(生姜汁炒)、白茯苓(去皮)各2.1克,白术(去芦,土炒)2.4克,枳实(麸炒)1.5克,香附(米醋浸,炒)3克,砂仁(炒)l克,黄连(生姜汁和猪胆汁拌炒)1.8克,山栀(生姜汁炒黑)3克,神曲(炒)1.8克,炙甘草1克。 (用法) 上药加生姜3片,用水200毫升,煎至140毫升,去滓,另人竹沥、童便、生姜汁温服,不拘时候。 (功效) 娌气化痰,健脾和胃。 (主治) 食管癌,噎膈反胃,嘈杂吞酸,痞闷嗳气,心腹刺痛,恶心呕吐痰水。 (加减) 气虚者,加黄芪、人参各2.4克;血虚者,加当归2.1克,川芎1.5克;气恼或气不舒畅者,加乌药L 5克,木香1克;胸膈饱闷者,加莱菔子(炒)1.8克;心下嘈杂、烧心者,加吴茱萸1.2克,倍黄连、白术;欲呕吐者,加藿香梗2.1克。 神仙一块气(《万病回春》) (组成) 青皮、陈皮、三棱(炒)、香附(童便炒)、莪术各30克,神曲、麦芽(炒)、莱菔子(炒)、白丑(头末)、槟榔、郁金、黄连各15克,枳实9克,百草霜、皂角各7.5克。 (用法) 上药为细末,面糊为丸,如绿豆大。每次30丸,视疾之上下,为食之先后,用热酒、生姜汤送服。 (功效) 行气解郁,消食下积。(主治) 诸气食积及噎塞痞满,胸胁刺痛,症瘕疝气。 秘方化滞丸(《丹溪心法附余》) (组成) 南木香(坚实者,不见火)、丁香(去苞,不见火)、青皮(四花者,去瓤)、红橘皮(水浸,去白)、黄连(大者)各7.5克,京三棱(慢火煨)、莪术(慢火煨)各15克,半夏曲(白净半夏研末,生姜汁和为饼,晒干)7.5克。 (用法) 上药为细末。另取巴豆去壳,沸汤泡,逐一研开,去心膜,以瓦器盛,用米醋浸过一宿,慢火熬至醋干,取18克,研细。将前药末和人研匀。另取乌梅(用肉厚者),打碎核,细锉,火焙干,研细末,取15克,用米醋调,略清,慢火熬成膏,与前药和匀,用白面24克,水调成糊为丸,如粟米大。每次5一7丸,体强者10丸,五更空腹时用橘皮汤调服。 (功效) 娌气化积。 (主治) 食积气滞,心腹胀痛。 (宜忌) 孕妇勿服。 消胀万应汤(《重汀通俗伤寒论》) (组成) 地骷髅9克,大腹皮6克,真川朴3克莱菔子(砂仁1.5克拌炒)6克,六神曲4.5克,陈香橼皮2.内金2张,人中白(煅透)1.5克,灯心5小团。 (用法) 上药水煎服。 (功效) 化积消胀。 (主治) 气滞湿阻,胸腹胀满。 紫沉丸(《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组成) 半夏曲9克,乌梅(去核)6克,代赭石9克,杏仁(去皮、尖)3克,丁香6克,缩砂仁9克,沉香3克,槟榔6克,木香3克,陈皮15克,白豆蔻1.5克,白术3克,巴豆霜(另研)1.5克。 (用法) 上药为细末,入巴豆霜和匀,米醋糊为丸,如黍米大。每次50丸,饭后用生姜汤送服。 (功效) 降逆和胃,消积健脾。 (主治) 寒邪食积,阻于中焦,或先脘痛而后吐食,或先吐食而后脘痛。 脾积丸(《仁斋直指方论》) (组成) 蓬莪术90克,京三棱60克,良姜15克(上3药用米醋600毫升于瓷瓶内煮干,趁热切碎,焙),青皮(去白)30克,南木香、不蛀皂角(烧存性)各15克,百草霜12克。 (用法) 上药为末。用川巴豆15克,去壳研如泥,渐入药末研匀,面糊为丸,如麻子大。每次5丸,加至10丸,用橘皮煎汤送服。 (功效) 行滞下积。 (主治) 饮食停滞,腹胀痛闷,呕恶吞酸,大便秘结。 增损启膈散(《古今名方》) (组成) 川贝母、郁金、当归、桃仁、沙参、蜣螂虫、急性子、昆布各9克,丹参、海藻各12克,红花6克。 (用法) 上药水煎,去滓,分2次温服。 (功效) 化痰软坚,活血散瘀。 (主治) 食管癌中期属痰郁互结,症见吞咽困难,甚则水饮难下,胸膈疼痛,泛吐粘痰,大便坚硬,或吐下如赤豆汁,形体消瘦,肌肤枯槁,舌质红或紫绀,脉细弦。
中寒泄泻 痰湿痞满气滞是什么意思?
中寒泄泻即脾胃虚寒证是指脾阳虚衰,阴寒内盛所表现的证候。
症状:泻下稀水,色白无臭,或完谷不化,鸭溏清澈。兼有肠鸣腹痛、喜温、喜按、畏寒、面白肢冷、舌淡苔白、脉沉迟。 痞满痞满是由表邪内陷,饮食不节,痰湿阻滞,情志失调,脾胃虚弱等导致脾胃功能失调,升降失司,胃气壅塞而成的以胸脘痞塞满闷不舒,按之柔软,压之不痛,视之无胀大之形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脾胃病证。本证按部位可划分为胸痞、心下痞等,心下即胃脘部,故心下痞又可称为胃痞。本节主要讨论胃痞。胃痞是脾胃肠病证中较为常见的病证,中医药治疗本病具有较好的疗效。胃痞在《内经》称为痞、满、痞满、痞塞等,如《素问·异法方宜论篇》的“脏寒生满病”,《素问·五常政大论篇》的“备化之纪,……其病痞”,以及“卑监之纪,……其病留满痞塞”等都是这方面的论述。《伤寒论》对本病证的理法方药论述颇详,如谓“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心下痞,按之濡”,提出了痞的基本概念,;并指出该病病机是正虚邪陷,升降失调,并拟定了寒热并用,辛开苦降的治疗大法,其所创诸泻心汤乃治痞满之祖方,一直为后世医家所赏用。《诸病源候论·痞噎病诸候》提出“八痞”、“诸痞”之名,包含了胃痞在内,论其病因有风邪外人,忧恚气积,坠堕内损,概基病机有营卫不和,阴阳隔绝,血气壅塞,不得宣通。并对痞作了初步的解释:“痞者,塞也。言腑脏痞塞不宣通也。”东垣所倡脾胃内伤之说,及其理法方药多为后世医家所借鉴,尤其是《兰室秘藏·卷二》之辛开苦降,消补兼施的消痞丸、枳实消痞丸更是后世治痞的名方。《丹溪心法·痞》将痞满与胀满作了区分:“胀满内胀而外亦有形,痞则内觉痞闷,而外无胀急之形。”在治疗上丹溪特别反对一见痞满便滥用利药攻下,认为中气重伤,痞满更甚。《景岳全书·痞满》对本病的辨证颇为明晰:“痞者,痞塞不开之谓;满者,胀满不行之谓。盖满则近胀,而痞则不必胀也。所以痞满:—证,大有疑辨,则在虚实二字,凡有邪有滞而痞者,实痞也;无物无滞而痞者,虚痞也。有胀有痛而满者,实满也;无胀无痛而满者,虚满也。实痞、实满者可散可消;虚痞、虚满者,非大加温补不可。”《类证治裁·痞满》将痞满分为伤寒之痞和杂病之痞,把杂病之痞又分作胃口寒滞停痰,饮食寒凉伤胃,脾胃阳微,中气久虚,精微不化,脾虚失运,胃虚气滞等若干证型,分寒热虚实之不同而辨证论治,对临床很有指导意义。西医学中的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胃下垂、消化不良等疾病,当出现以胃脘部痞塞,满闷不舒为主要表现时,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病因病机】脾胃同居中焦,脾主升清,胃主降浊,共司水谷的纳运和吸收,清升浊降,纳运如常,则胃气调畅。若因表邪内陷入里,饮食不节,痰湿阻滞,情志失调,或脾胃虚弱等各种原因导致脾胃损伤,升降失司,胃气壅塞,即可发生痞满。1.表邪入里外邪侵袭肌表,治疗不得其法,滥施攻里泻下,脾胃受损,外邪乘虚内陷入里,结于胃脘,阻塞中焦气机,升降失司,胃气壅塞,遂成痞满。如《伤寒论》所云:“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人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2.食滞中阻或暴饮暴食,或恣食生冷粗硬,或偏嗜肥甘厚味,或嗜浓茶烈酒及辛辣过烫饮食,损伤脾胃,以致食谷不化,阻滞胃脘,升降失司,胃气壅塞,而成痞满。如《类证治裁·痞满》云:“饮食寒凉,伤胃致痞者,温中化滞。”3.痰湿阻滞脾胃失健,水湿不化,酿生痰浊,痰气交阻于胃脘,则升降失司,胃气壅塞,而成痞满。如《兰室秘藏·中满腹胀》曰:“脾湿有余,腹满食不化。”4.情志失调多思则气结,暴怒则气逆,悲忧则气郁,惊恐则气乱等等,造成气机逆乱,升降失职,形成痞满。其中尤以肝郁气滞,横犯脾胃,致胃气阻滞而成之痞满为多见。即如《景岳全书·痞满》所谓:“怒气暴伤,肝气未平而痞。”5.脾胃虚弱素体脾胃虚弱,中气不足,或饥饱不匀,饮食不节,或久病损及脾胃,纳运失职,升降失调,胃气壅塞,而生痞满。此正如《兰室秘藏·中满腹胀》所论述的因虚生痞满:“或多食寒凉,及脾胃久虚之人,胃中寒则胀满,或脏寒生满病。”胃痞的病机有虚实之分,实即实邪内阻,包括外邪人里,饮食停滞,痰湿阻滞,肝郁气滞等;虚即中虚不运,责之脾胃虚弱。实邪之所以内阻,多与中虚不运,升降无力有关;反之,中焦转运无力,最易招致实邪的侵扰,两者常常互为因果。如脾胃虚弱,健运失司,既可停湿生饮,又可食滞内停;而实邪内阻,又会进一步损伤脾胃,终至虚实并见。另外,各种病邪之间,各种病机之间,亦可互相影响,互相转化,形成虚实互见,寒热错杂的病理变化,为痞证的病机特点。总之,胃痞的病位在胃,与肝脾有密切关系。基本病机为脾胃功能失调,升降失司,胃气壅塞。【临床表现】本病证以自觉胃脘痞塞,满闷不舒为主要临床表现,其痞按之柔软,压之不痛,视之五胀大之形。常伴有胸膈满闷,饮食减少,得食则胀,嗳气稍舒,大便不调,消瘦等症。发病和加重常与诸如暴饮暴食,恣食生冷粗硬,嗜饮浓茶烈酒,过食辛辣等饮食因素,以及情志、起居、冷暖失调等诱因有关。多为慢性起病,时轻时重,反复发作,缠绵难愈。【诊断】1.以胃脘痞塞,满闷不舒为主要临床表现,其痞按之柔软,压之不痛,视之无胀大之形。2.常伴有胸膈满闷,饮食减少,得食则胀,嗳气则舒等症。3.发病和加重常与饮食、情志、起居、冷暖失调等诱因有关。4.多为慢性起病,时轻时重,反复发作,缠绵难愈。5.纤维胃镜检查、上消化道K线检查、胃液分析等的异常,有助于本病的诊断。【鉴别诊断】1.胃痛胃痛与胃痞的病位皆在胃脘部,且胃痛常兼胀满,胃痞时有隐痛,应加以鉴别。胃痛以疼痛为主,胃痞以痞塞满闷为主;胃痛者胃脘部可有压痛,胃痞者则无压痛。2.鼓胀鼓胀与胃痞同为腹部病证,且均有胀满之苦,鼓胀早期易与胃痞混淆。鼓胀腹部胀大膨隆,胀大之形外现;胃痞则自觉满闷痞塞,外无胀大之形。鼓胀按之腹皮急;胃痞胃脘部按之柔软。鼓胀有胁痛、黄疽、积聚等疾病病史;胃痞可有胃痛、嘈杂、吞酸等胃病病史。B型超声波和纤维胃镜等检查,有助于二病证的鉴别。3.胸痹心痛胸痹心痛可有脘腹满闷不舒,胃痞常伴有胸膈满闷,但二者有病在心胸和病在胃脘之不同,应予区别。胸痹心痛属胸阳痹阻,心脉瘀阻,心脉失养为患,以胸痛,胸闷,短气为主症,伴有心悸、脉结代等症状;胃痞系脾胃功能失调,升降失司,胃气壅塞所致,以胃脘痞塞满闷不舒为主症,多伴饮食减少,得食则胀,嗳气则舒等症状。心电图和纤维胃镜等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辨证论治】辨证要点辨寒热虚实痞满绵绵,得热则舒,遇寒则甚,口淡不渴,苔白,脉沉者,多为寒;痞满势急,胃脘灼热,得凉则舒,口苦便秘,口渴喜冷饮,苔黄,脉数者,多为热;痞满时减复如故,喜揉喜按,不能食或食少不化,大便溏薄,久病体虚者,多属虚;痞满持续不减,按之满甚或硬,能食便秘,新病邪滞者,多属实。痞满寒热虚实的辨证,还应与胃痛互参。治疗原则胃痞的基本病机是脾胃功能失调,升降失司,胃气壅塞。因此,其治疗原则是调理脾胃,理气消痞。实者分别施以泻热、消食、化痰、理气,虚者则重在补益脾胃。对于虚实并见之候,治疗宜攻补兼施,补消并用。治疗中应注意理气不可过用香燥,以免耗津伤液,对于虚证,尤当慎重。分证论治『实痞』·邪热内陷症状:胃脘痞满,灼热急迫,按之满甚,心中烦热,咽干口燥,渴喜饮冷,身热汗出,大便于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滑数。治法:泻热消痞,理气开结。方药:大黄黄连泻心汤。方中大黄泻热消痞开结,黄连清泻胃火,使邪热得除,痞气自消。可酌加银花、蒲公英以助泻热,加枳实、厚朴、木香等以助行气消痞之力。若便秘心烦者,可加全瓜蒌、栀子以宽中开结,清心除烦;口渴欲饮者,可加花粉、连翘以清热生津。·饮食停滞症状:胃脘痞满,按之尤甚,嗳腐吞酸,恶心呕吐,厌食,大便不调,苔厚腻,脉弦滑。治法:消食导滞,行气消痞。方药:保和丸。方中山楂、神曲、莱菔子消食导滞,半夏、陈皮行气开结,茯苓健脾利湿,连翘清热散结,全方共奏消食导滞,·行气消痞之效。若食积较重,脘腹胀满者,可加枳实、厚朴以行气消积;若食积化热,大便秘结者,可加大黄、槟榔以清热导滞通便;若脾虚食积,大便溏薄者,可加白术、黄芪以健脾益气。;;·痰湿内阻症状:脘腹痞满,闷塞不舒,胸膈满闷,头重如裹,身重肢倦,恶心呕吐,不思饮食,口淡不渴,小便不利,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苔白厚腻,脉沉滑。治法:燥湿化痰,理气宽中。方药:二陈汤合平胃散。方中苍术、半夏燥湿化痰,厚朴、陈皮宽中理气,茯苓、甘草健脾和胃,共奏燥湿化痰,理气宽中之功。可加前胡、桔梗、枳实以助其化痰理气。若气逆不降,噫气不除者,可加旋覆花、代赭石以化痰降逆;胸膈满闷较甚者,可加薤白、菖蒲、枳实、瓜蒌以理气宽中;咯痰黄稠,心烦口干者,可加黄芩、栀子以清热化痰。·肝郁气滞症状:胃脘痞满闷塞,脘腹不舒,胸膈胀满,心烦易怒,喜太息,恶心嗳气,大便不爽,常因情志因素而加重,苔薄白,脉弦。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消痞。方药:越鞠丸。方中香附、川芎疏肝理气,活血解郁;苍术、神曲燥湿健脾,消食除痞;栀子泻火解郁。本方为通治气、血、痰、火、湿、食诸郁痞满之剂。若气郁较甚,胀满明显者,可加柴胡、郁金、枳壳,或合四逆散以助疏肝理气;若气郁化火,口苦咽干者,可加龙胆草、川栋子,或合左金丸,以清肝泻火;若气虚明显,神疲乏力者,可加党参、·黄芪等以健脾益气。『虚痞』·脾胃虚弱症状:胃脘痞闷,胀满时减,喜温喜按,食少不饥,身倦乏力,少气懒言,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沉弱或虚大无力。治法:健脾益气,升清降浊。方药:补中益气汤。方中人参、黄芪、白术、甘草等补中益气,升麻、柴胡升举阳气,当归、陈皮理气化滞,使脾气得复,清阳得升,胃浊得降,气机得顺,虚痞自除。若痞满较甚,可加木香、砂仁、枳实以理气消痞,或可选用香砂六君子汤以消补兼施。若脾阳虚弱,畏寒怕冷者,可加肉桂、附子、吴茱萸以温阳散寒;湿浊内盛,苔厚纳呆者,可加茯苓、苡仁以淡渗利湿;若水饮停胃,泛吐清水痰涎,可加吴茱萸、生姜、半夏以温胃化饮。若属表邪内陷,与食、水、痰相合,或因胃热而过食寒凉,或因寒郁化热而致虚实并见,寒热错杂,而出现心下痞满,按之柔软,喜温喜按,呕恶欲吐,口渴心烦,肠鸣下利,舌质淡红,苔白或黄,脉沉弦者,可用半夏泻心汤加减,辛开苦降,寒热并用,补泻兼施;若中虚较甚,则重用炙甘草以补中气,有甘草泻心汤之意;若水热互结,心下痞满,干噫食臭,肠鸣下利者,则加生姜以化饮,则有生姜泻心汤之意。【转归预后】胃痞一般预后良好,只要保持心情舒畅,饮食有节,并坚持治疗,多能治愈。但胃痞多为慢性过程,常反复发作,经久不愈,所以贵在坚持治疗。若久病失治,或治疗不当,常使病程迁延,并可渐渐发展为胃痛、胃癌等疾患。【预防与调摄】对胃痞患者,要重视生活调摄,尤其是饮食与精神方面的调摄。饮食以少食多餐,营养丰富,清淡易消化为原则,不宜饮酒及过食生冷、辛辣食物,切忌粗硬饮食,暴饮暴食,或饥饱无常;应保持精神愉快,避免忧思恼怒及情绪紧张;注意劳逸结合,避免劳累,病情较重时,需适当休息。【结语】痞满是由表邪内陷,饮食不节,痰湿阻滞,情志失调,脾胃虚弱等导致脾胃功能失调,升降失司,胃气壅塞而成的以胸脘痞塞,满闷不舒,按之柔软,压之不痛,视之无胀大之形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脾胃病证。诊断中应强调排除胃癌,并与胃痛、胸痹相鉴别。病位在胃脘,与肝脾关系密切。病机有虚实之异,且多虚实并见。基本病机为脾胃功能失调,升降失司,胃气壅塞。辨证以辨寒热虚实为要点,并应与胃痛的辨证要点互参。治疗原则是调理脾胃,理气消痞,并按虚实而治,勿犯虚虚实实之戒。【文献摘要】《素问·至真要大论篇》:“太阳之复,厥气上行,……心胃生寒,胸膈不利,心痛痞满。”《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诸病源候论·否噎病诸候》:“夫八否者,荣卫不和,阴阳隔绝,而风邪外人,与卫气相搏,血气壅塞不通而成否也。否者,塞也。言府藏滞塞不宣通也。由忧恚气积,或坠堕内损所致。其病腹内气结胀满,时时壮热是也。其名有八,故云八否。”《丹溪心法·痞》:“痞与否同,不通泰也。”《医学正传·痞满》:“故胸中之气,因虚而下陷于心之分野,故心下痞。宜升胃气,以血药兼之。若全用利气之药导之,则痞尤甚。痞甚而复下之,气愈下降,必变为中满鼓胀,皆非其治也。”《证治汇补·痞满》:“大抵心下痞闷,必是脾胃受亏,浊气挟痰,不能运化为患。初宜舒郁化痰降火,二陈、越鞠、芩连之类;·久之固中气,参、术、苓、草之类,佐以他药。有痰治痰,有火治火,郁则兼化。若妄用克伐,祸不旋踵。又痞同湿治,惟宜上下分消其气,如果有内实之症,庶可疏导。”《类证治裁·痞满》:“伤寒之痞,从外之内,故宜苦泄;杂病之痞,从内之外,故宜辛散。……痞虽虚邪,然表气人里,热郁于心胸之分,必用苦寒为泻,辛甘为散,诸泻心汤所以寒热互用也。杂病痞满,亦有寒热虚实之不同。”【现代研究】·胃痞的临床研究宋氏治疗胃痞,通常采用以下五法进行论治:1.胃痞壅塞,平调升降症见胃脘滞塞,胸脘满闷,逆气上冲,恶心呕吐,嗳气噫臭,为实痞,投以旋覆代赭汤;症见胃脘痞满,纳呆,气短,自汗,腹中鸣响,大便溏,为虚痞,治用补中益气汤升发脾阳,胃气自转;痞满食后加剧,空腹则胃饥思食,大便时溏时秘,为虚实夹杂之痞,治用调中益气汤补脾健胃,升降并调。2.久痞不愈,燮理阴阳温中补阳以健脾运,养阴和络以润胃,常从阴中求咱。症见胃脘痞满日久,烧灼,嘈杂,不知饥,身体瘦,舌红少苔之阴虚,用黄精伍党参、淮山药益脾润胃,山楂伍芍药、甘草酸甘化阴,佐黄芪、陈皮、砂仁启发脾阳,助运化;症见痞满悠悠,晨宽暮急,喜温喜按,面色萎黄,大便清溏,舌淡苔白,属阳虚者用金匮肾气丸温运助阳。3.痞满兼痛,调和气血胃痞一般是先痞不痛,发展才痛,因初起络脉尚通,后则瘀滞不通。气滞为主者,用砂仁、半夏、香附、枳壳、高良姜;血瘀为主,用五灵脂、乳香、没药、延胡索、草果等。4.痞满纳呆,健脾悦胃病久常继发厌食纳呆,不知者常以消导为法,久治而不愈。此非尽是实证,多有因虚而发,虚者有在脾在胃之分。在脾者为脾虚不能“磨食”,无力为胃代行消化,每当进食脾运负荷加重,痞满餐后加重,此种胃肠钡餐造影时发现胃肠动力改变,张力低下,蠕动缓慢,排空迟缓。其特点为痞满而能食。治用香砂六君子汤加紫苏、厚朴,以理气消痞。在胃者多因胃津匮乏,致濡润顺降功能失常,空腹时尚能自全,而进餐后糜化濡和之力不胜,致中焦痞满。此类病人胃液分析,胃酸分泌水平及消化水平均较低。由于消化酶质量的变化而致食物消化过程延缓。临床特点是不知饥饿,食之无味。治之以沙参麦冬汤加炙枇杷叶、石斛、黄精,濡养胃腑,配枳实调气机,兼泛酸口苦,咽干,加大剂生山楂(30g以上),以酸制酸,兼可润胃敛阴。食停之痞,多见于胃痞之初。治用二陈汤加大黄、焦三仙、木香,行气除滞,消导和胃。大黄配木香可调整胃肠活动节律,促进胃肠排空。5.寒热痞满,调理肠胃在病变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脾胃功能失调很易导致亦寒亦热的病理变化,如湿伤脾阳,热伤胃阴,形成寒热错杂之痞满。其常在胃炎的基础上,伴胃肠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钡餐常示有肠道激惹现象。临床表现胃经有热,脾寒下移于肠的上热下寒证。如胸脘痞塞满闷与肠鸣漉漉并见;口苦,烦躁,苔黄腻与腹中冷痛,下利清稀互见;脘膈灼热,欲冷饮与腹中畏寒,遇冷即泻互见,属胃热肠寒。治宜辛开苦降,选半夏泻心汤,兼呕吐加吴茱萸;腹中雷鸣,呕吐加生姜;湿热未清,加白蔻仁、薏苡仁、厚朴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