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用《清静经》来修心处事
《清静经》全称为《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全文共390余字。相传此经由西王母传于金阙帝君,金阙帝君传于东华帝君,东华帝君又传于葛仙翁,最后由葛仙翁书而录之,传于下世,只为拔度后学之徒才流传世间的。
《清静经》想告诉我们什么?
经文不谈有为的修持法门,强调要从修心下手,人能常清静,才能“天地悉皆归”,参悟大道。在道祖看来,人只要能够去除欲念(种种分别、计较、妄想),心就能清静下来,神就自会清明,达到“心、形、物”三者俱忘的境界。在此基础上,再超越“观空亦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才能“湛然常寂”。然后“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也就是说,人静到一定程度时,连这个定静的念头也没有了,心空无我,无所牵挂,就是一念不生之时,欲念不生才算是真正的“静”。如此才能进入常清静的境界,渐入真道,名为得道。
身心清静有多重要?
大多数人都有自己的切身体会,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修行,保持一颗清静的心,才能做到专注唯一。俗话说的“坐得冷板凳、下得苦功夫”,道理就是如此。天下之道,莫过于人心。只有能够专其心,而心自定、灵性自生,才能很快明白了悟所学所做所修,不断提升学识水平和心胸境界。
历代高道祖师、名人学士,都做到了身心清静。他们整日也都是“静心思道、清以修身”地过活。如南华真人提倡的“淡而无为”的思想;诸葛孔明的“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人生理念,就是古圣先贤“清静妙法身,湛然应一切。圣人心不住,同凡凡不知”的静密修行,他们无住无欲,所以才能自然成道。凡是能做到清静身心的人,也必然是严以律己的。一个人如果心能静,省身就能细密,见理也会明了,做什么事也都很沉稳。人的精神就能安静,心态也会坦然,对事情就能全盘看清,做事也会用尽全力,甚至连自己的身体也保养得很健康。同时,一个能守清静的人,也必将是个自强之人。这些人都是在自修处求强,不是追求在他人面前有优越感,而是不断地超越自我。这样也不会对他人形成威胁或伤害,因为我们要超越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人在不断提高自我、充实自我、完善自我的过程中,内心会产生许多抗争,这些抗争就是新我与旧我的反抗。这些抗争有时会让自己更加坚强,更坚决地征服自我。在新我与旧我的交替过程中,恶行得以消除,善举得以发扬,而到了一定程度,自己就会因为不断地自修而完善强大起来。这样的强大就是《易》乾卦,《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真义。
生活中如何做到清静?
对于每日被繁杂琐碎事务缠身的普通人来说,只有一条路可以走,那就是去除我们心中不切实际的想法和膨胀的私欲,善待他人,善待自己,不要为生活中的得失而大喜大悲。当我们对人多一份真诚、多一份宽容,做事尽心守本份了,久而久之,我们的身心就能渐安渐静了,日子也就会过得安心自在。
对于道医弟子而言,清静身心的最好方法之一就是坚持好丹法修行。在练功的过程中能够体会“心静”的要义,还能使五脏之气得到平衡,正气得到增添。俗话说得好,药补不如食补,而食补不如“精气神”自补。每天坚持修炼,身体也会随之健康。这样一来,我们的精神舒畅了,与人交往会融洽随和得多,处事的心态也会随之改变。那么,所谓的“争执心、好胜心、是非心、荣辱心”也就更少了,这就是人心清静,一切人事都能处理得圆融无碍。
综上所述,归根结底一句话,一切都是从我们的心开始的。因为万事由心造。所以,还是都从我们自身开始做起吧!如果你的身心清静了,你必将影响身边的人,渐渐大家也都会彼此友好地交往,生活中少了许多烦恼,整个社会的风气也将随之和谐安宁。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相关推荐
-
为什么道士要注重持守戒律
道教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承载中华厚重文化传承的同时,也形成了完备的戒律体系,为世人周知的有想尔九戒、五戒、十戒、碧玉真宫大戒规、孚佑帝君十戒、智慧上品大戒、智慧闭塞六情上品戒、智慧度生上品大戒、三洞众戒文、三坛大戒及崇百药、说百病等。
-
祝由医学跟心理疗法是一回事吗?
随着天师府祝由医学在社会上的普传,越来越多的人对神秘的祝由术产生了深厚兴趣。对广大医务工作者、养生爱好者而言,祝由术在调理治疗疾病、改善身体亚健康状态等方面,有着显著独到的疗效,是不可多得的医学技法;对于道教信徒、传统文化爱好者而言,祝由是
-
拜了师,学了法,却不怎么灵验?萨祖早就解释过了
对道教有所了解之人都知道,想要学到真正的道法,必须有师传。很多人拜了师,跟师父学了法,却发现不怎么灵验,这是什么原因?萨祖的《雷说》和《续风雨雷电说》中就有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法有真伪《雷说》开篇便言:“大道无形无名,无声无臭。杳冥恍惚,虚
-
入道修行为什么要发愿、行愿?
道教师父收徒传法时,往往会令弟子先发愿盟誓,向天地祖师做出保证和约定,并且在这个愿力的引导下去践行,尤其是萨天师一脉,自古至今都是如此。萨祖深知求道之艰,将谆谆教诲著成《雷说》,无所保留地详述了修行精髓,为后世弟子指玄示要。下文从《雷说》与
-
道医的“天人合一”观
天人合一,是道家的重要思想观念,也是中华文化对宇宙与人类的独特解读,其理念超前,其内涵丰富,其运用广泛,对中国古代的文化、艺术与各项社会活动产生着重要的影响。至道至简,以一言概之为:物即乾坤,天人不二。道家认为,人类顺从“道”的规律,自然地
-
一股仙气扑面而来,让人回味无穷的四首道教诗词
道教是源自于我国本土的传统宗教,由东汉张道陵天师所创,道教文化包罗万象,不仅有斋醮科仪、丹道等道法,也包含了传统的哲学、科学、医药学等多个方面,而且在文化方面也有自己的贡献,比如道教的诗词就描写了道教的生活,或是借助道教神仙来抒发自己内心的
-
浅说正邪两赋论和元气论的关系
正邪两赋论是建立在中国传统道家哲学元气论上的理论观点。元气是中国古代的哲学概念,指的是构成天地万物的原始物质。元气论是中国占主导地位的自然观,属于朴素的唯物主义.元气学说以元气作为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以元气的运动变化来解释宇宙万物的生成、发展、变化、消亡等现象,所谓的"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
-
如何解决焦虑症,道家思想来帮忙
现代人在充分享受各种的便捷的同时,也得了现代人才会有的病,如同硬币的两面。焦虑症,也是现代人普遍都有的病,只是或轻或重程度不同而已。对焦虑症的定义:是一种以焦虑情绪为体验的病症。对亲人或自己生命安全、前途命运等的过度担心而产生的一种烦躁情绪
-
学习道法之人,天赋有多重要?
很多玄幻修仙类的小说非常强调天赋,甚至以天赋决定法力高低。主角也往往自带“天赋光环”,一出生就天赋异禀,或者本来平平无奇突然觉醒“上品灵根”。道元素国漫《一人之下》中的“王也道长”之所以备受追捧,除了他极具个人魅力外,也与他天赋过人掌握了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