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用《清静经》来修心处事
《清静经》全称为《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全文共390余字。相传此经由西王母传于金阙帝君,金阙帝君传于东华帝君,东华帝君又传于葛仙翁,最后由葛仙翁书而录之,传于下世,只为拔度后学之徒才流传世间的。
《清静经》想告诉我们什么?
经文不谈有为的修持法门,强调要从修心下手,人能常清静,才能“天地悉皆归”,参悟大道。在道祖看来,人只要能够去除欲念(种种分别、计较、妄想),心就能清静下来,神就自会清明,达到“心、形、物”三者俱忘的境界。在此基础上,再超越“观空亦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才能“湛然常寂”。然后“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也就是说,人静到一定程度时,连这个定静的念头也没有了,心空无我,无所牵挂,就是一念不生之时,欲念不生才算是真正的“静”。如此才能进入常清静的境界,渐入真道,名为得道。
身心清静有多重要?
大多数人都有自己的切身体会,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修行,保持一颗清静的心,才能做到专注唯一。俗话说的“坐得冷板凳、下得苦功夫”,道理就是如此。天下之道,莫过于人心。只有能够专其心,而心自定、灵性自生,才能很快明白了悟所学所做所修,不断提升学识水平和心胸境界。
历代高道祖师、名人学士,都做到了身心清静。他们整日也都是“静心思道、清以修身”地过活。如南华真人提倡的“淡而无为”的思想;诸葛孔明的“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人生理念,就是古圣先贤“清静妙法身,湛然应一切。圣人心不住,同凡凡不知”的静密修行,他们无住无欲,所以才能自然成道。凡是能做到清静身心的人,也必然是严以律己的。一个人如果心能静,省身就能细密,见理也会明了,做什么事也都很沉稳。人的精神就能安静,心态也会坦然,对事情就能全盘看清,做事也会用尽全力,甚至连自己的身体也保养得很健康。同时,一个能守清静的人,也必将是个自强之人。这些人都是在自修处求强,不是追求在他人面前有优越感,而是不断地超越自我。这样也不会对他人形成威胁或伤害,因为我们要超越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人在不断提高自我、充实自我、完善自我的过程中,内心会产生许多抗争,这些抗争就是新我与旧我的反抗。这些抗争有时会让自己更加坚强,更坚决地征服自我。在新我与旧我的交替过程中,恶行得以消除,善举得以发扬,而到了一定程度,自己就会因为不断地自修而完善强大起来。这样的强大就是《易》乾卦,《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真义。
生活中如何做到清静?
对于每日被繁杂琐碎事务缠身的普通人来说,只有一条路可以走,那就是去除我们心中不切实际的想法和膨胀的私欲,善待他人,善待自己,不要为生活中的得失而大喜大悲。当我们对人多一份真诚、多一份宽容,做事尽心守本份了,久而久之,我们的身心就能渐安渐静了,日子也就会过得安心自在。
对于道医弟子而言,清静身心的最好方法之一就是坚持好丹法修行。在练功的过程中能够体会“心静”的要义,还能使五脏之气得到平衡,正气得到增添。俗话说得好,药补不如食补,而食补不如“精气神”自补。每天坚持修炼,身体也会随之健康。这样一来,我们的精神舒畅了,与人交往会融洽随和得多,处事的心态也会随之改变。那么,所谓的“争执心、好胜心、是非心、荣辱心”也就更少了,这就是人心清静,一切人事都能处理得圆融无碍。
综上所述,归根结底一句话,一切都是从我们的心开始的。因为万事由心造。所以,还是都从我们自身开始做起吧!如果你的身心清静了,你必将影响身边的人,渐渐大家也都会彼此友好地交往,生活中少了许多烦恼,整个社会的风气也将随之和谐安宁。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相关推荐
-
《传习录》:道家所谓的元气、元神、元精是指什么?
《传习录》记载了阳明先生全部重要思想的主要表达,和这些思想发生、发展、形成的全部过程。书名中“传习”二字,源于《论语·学而》曾子所云:“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传”是老师向学生传授知识,“习”是学生对老师所授知识的学习、温习。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传习录》,深入地走
-
道医,拜师后的进阶之路
如同道教拜师给予传承后才算触摸到修行之门,道医,也在得到师父的心法传承后,才算正式开启道医治病和修行之路。道医的传授方式不同于其他传统文化的传承,由于道医本身的神秘性,即使有机缘能得授道医心法传承,对很多初次接触的人来说是有点懵的,虽然自己
-
人,可以牛到什么程度?画家、诗人、医圣、学霸、大侠,传奇道医——傅青主
人,可以牛到什么程度?有一个人,论学问,他学贯经史,开一代风气之先,世人称之“学海”,是当之无愧的文坛巨佬,为“清初六大师”之一。论书法,他被誉为“清初第一写家”,也是中国最后一位草书大家,自他后,中国再无草书大师出世,求他书法诗歌的人几乎
-
道医小常识:说说“是药三分毒”
说起药,大家都不陌生,生病的时候都会吃药,在我国,药还分为中药和西药。生活中常见的西药有头孢、阿司匹林、布洛芬等,现代医学研究证明西药的一些成分会滞留于肝内,或可能造成肝脏毒性反应。因此,很多人在生病的时候会偏向于服用中药,如药店有售的各类
-
道家元气论【理论必读】
“元气”,是中国古代的哲学概念,指产生和构成天地万物的原始物质。元,通“原”,“始也”(《说文》),指天地万物之本原。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元气学说是人们认识自然的世界观,其产生可追溯至老子之"道”,基本形成于战因时期的“精气说”(即“气一元论”),发展于东汉末年王充的“元气自然论” 及北宋张载所倡之
-
浅谈清明祭奠背后的文化传承
清明节是中国人历来重视的传统节日,其程度不亚于春节,而且也可以说清明节是一个仪式感十足的节日。从准备祭品、纸钱、到召集族人一起回乡去祖先的墓前,然后全家在肃穆、庄重的情绪下一起清扫墓碑、坟头添土、摆放祭品、跪烧纸钱,念诵祭辞、逐一叩拜……再
-
什么是五液,如何通过它知晓健康?
你知道什么是五液吗?想必大家脑海里第一个词就是五粮液,但五液可比五粮液要重要的多,它是人体内津液代谢的产物,也是生命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物质,甚至通过五液的变化,可以看出五脏健康与否,进而判断人的身体状况。一、什么是五液?五液出自《黄帝内经·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