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一,送寒衣
“幽冥隔两界,冷暖总凄凄。
处处焚火纸,家家送寒衣。”
诗句中所描写的便是与清明节、中元节齐名的传统祭祀节日——寒衣节。
因寒衣节在每年的农历十月初一,正逢秋末时节,所以也被称为“十月朝”和“秋祭”。
寒衣节的来历
送寒衣的习俗相传起于周朝,《诗经·豳风·七月》中就有“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这样的描述,意思是农历七月大火星开始西坠,天气逐渐转凉,到了农历九月就该准备过冬的衣物。可见最初是为提醒人们冬天即将来临,要为亲人添置御寒衣物了。
生者添衣御寒时,也不忍先祖挨冻受冷,所以到了宋朝时期,送寒衣发展为“授衣”和“烧衣”两个方面,不仅要为在世的亲人送去衣物,还要为祖先和故去亲朋烧送御冬的衣物。也是在这一时期,官方钦定十月的朔日为祭亡日,民间都会在这一天拜墓上坟,焚烧衣物祭献亡人,烧衣的习俗一直沿袭至今。
关于寒衣节的来历,坊间还流传着孟姜女千里寻夫送寒衣、慧娘设计还魂卖纸、朱元璋授衣赐羹等传说。这些故事大都表达了人们对于远方亲人的关怀,以及对已故先人的怀念之情,寄托了生人的愿望和情感。
正如《帝京岁时纪胜·送寒衣》中所描述,“十月朔,士民家祭祖扫墓,如中元仪。晚夕缄书冥楮,加以五色彩帛作成冠带衣履,于门外奠而焚之,曰送寒衣”。
道教的“寒衣节”
《云笈七签》有云:正月一日名天腊,五月五日名地腊,七月七日名道德腊,十月一日名民岁腊,十二月八日名侯王腊。此五腊日并宜修斋并祭祀先祖。
道教依据先秦时期腊日祭天地宗亲制度衍化出五腊日,认为此五日五帝齐聚,一同校定生人祖考,并检查现世子孙善行恶行,以定福祸。
刘宋道经《明真科》记载了当时实行的五腊日斋:正月一日为天腊,是“五帝校定生人神气时限长短”的日子;五月五日为地腊,是“五帝校定生人官爵、血肉衰盛”的日子;七月七日为道德腊,是“五帝校定生人骨体枯盛”的日子;十月一日为民岁腊,是“五帝校定生人禄科官爵”的日子;十二月八日为王侯腊,是“五帝校定生人处所,受禄分野”的日子。
祭祀本是追思先祖的行为,但在“追远”这个前提下,道教更加强调了省身律己,在祈求先祖恩泽庇佑的同时,反思自己何德何能,是否品行端正,是否行善积德,自己今日之所作所为又是否能为后代子孙造下福祉。
因此,道教认为阴历十月初一,是与生人福祸息息相关的腊日,亦是进行斋醮祭祀的重要日子。
送寒衣的意义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由生及死,由阳及阴,赋予了送寒衣“遵孝义”的意义。
《太平经》中说,作为上善第一孝子者,看到父母逐渐老去,应该“独居闲处念思之,常疾下也,于何得不死之术”,“常为求索殊方,周流远所也。至诚乃感天,力尽乃已也”,此外还有“慈孝者,思从内出,思以藏发,不学能得之,自然之数”,“不孝而为道者,乃无一人得上天者”等等记载。
由此可见,为父母求得长生本就是道教孝道思想的内容,并且还要求修道者不仅要做到外在行为上的孝,在情感上也要发自内心去爱戴父母。道教将“孝”与“道”紧密结合,让“孝”成为修道成仙的首要条件,足见孝文化在道教中的重要性。
古语云“在家敬父母,何必远烧香”。寒衣节感恩先祖福泽庇佑是孝,但感恩父母辛劳养育更是孝,切莫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这也是送寒衣所代表的另一层含义。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相关推荐
-
为什么道士要注重持守戒律
道教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承载中华厚重文化传承的同时,也形成了完备的戒律体系,为世人周知的有想尔九戒、五戒、十戒、碧玉真宫大戒规、孚佑帝君十戒、智慧上品大戒、智慧闭塞六情上品戒、智慧度生上品大戒、三洞众戒文、三坛大戒及崇百药、说百病等。
-
祝由医学跟心理疗法是一回事吗?
随着天师府祝由医学在社会上的普传,越来越多的人对神秘的祝由术产生了深厚兴趣。对广大医务工作者、养生爱好者而言,祝由术在调理治疗疾病、改善身体亚健康状态等方面,有着显著独到的疗效,是不可多得的医学技法;对于道教信徒、传统文化爱好者而言,祝由是
-
拜了师,学了法,却不怎么灵验?萨祖早就解释过了
对道教有所了解之人都知道,想要学到真正的道法,必须有师传。很多人拜了师,跟师父学了法,却发现不怎么灵验,这是什么原因?萨祖的《雷说》和《续风雨雷电说》中就有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法有真伪《雷说》开篇便言:“大道无形无名,无声无臭。杳冥恍惚,虚
-
入道修行为什么要发愿、行愿?
道教师父收徒传法时,往往会令弟子先发愿盟誓,向天地祖师做出保证和约定,并且在这个愿力的引导下去践行,尤其是萨天师一脉,自古至今都是如此。萨祖深知求道之艰,将谆谆教诲著成《雷说》,无所保留地详述了修行精髓,为后世弟子指玄示要。下文从《雷说》与
-
道医的“天人合一”观
天人合一,是道家的重要思想观念,也是中华文化对宇宙与人类的独特解读,其理念超前,其内涵丰富,其运用广泛,对中国古代的文化、艺术与各项社会活动产生着重要的影响。至道至简,以一言概之为:物即乾坤,天人不二。道家认为,人类顺从“道”的规律,自然地
-
一股仙气扑面而来,让人回味无穷的四首道教诗词
道教是源自于我国本土的传统宗教,由东汉张道陵天师所创,道教文化包罗万象,不仅有斋醮科仪、丹道等道法,也包含了传统的哲学、科学、医药学等多个方面,而且在文化方面也有自己的贡献,比如道教的诗词就描写了道教的生活,或是借助道教神仙来抒发自己内心的
-
浅说正邪两赋论和元气论的关系
正邪两赋论是建立在中国传统道家哲学元气论上的理论观点。元气是中国古代的哲学概念,指的是构成天地万物的原始物质。元气论是中国占主导地位的自然观,属于朴素的唯物主义.元气学说以元气作为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以元气的运动变化来解释宇宙万物的生成、发展、变化、消亡等现象,所谓的"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
-
如何解决焦虑症,道家思想来帮忙
现代人在充分享受各种的便捷的同时,也得了现代人才会有的病,如同硬币的两面。焦虑症,也是现代人普遍都有的病,只是或轻或重程度不同而已。对焦虑症的定义:是一种以焦虑情绪为体验的病症。对亲人或自己生命安全、前途命运等的过度担心而产生的一种烦躁情绪
-
学习道法之人,天赋有多重要?
很多玄幻修仙类的小说非常强调天赋,甚至以天赋决定法力高低。主角也往往自带“天赋光环”,一出生就天赋异禀,或者本来平平无奇突然觉醒“上品灵根”。道元素国漫《一人之下》中的“王也道长”之所以备受追捧,除了他极具个人魅力外,也与他天赋过人掌握了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