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竟然一直都是靶向治疗?如何做到精确制导?
《黄帝内经》指出:“天地万物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取象比类,是中国独特的思维方法。这个“象”不是单纯地指表象或者意象,而是事物的内涵。
根据“取象比类”与“同气相求”原理,古人将中药的走向归纳总结为“归经”、“升降沉浮”等,本文略作简述。
一.归经
归经,是某药主要走向哪些脏腑经络,即某药对某些脏腑、经络的病变起着主要调理作用。归经理论,早在《黄帝内经》中已有萌芽,《伤寒论》六经分经用药为归经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形态归经
用皮者,取其以皮治皮;用心者,取其以心入心;用汁者,取其像人体的津液或者血液;用刺者,锐长者主攻破,勾曲细软者主息风治筋。
麻黄中空而细,像人毛孔,可以用于发汗;大葱中空而粗,像人鼻孔,可以用于治鼻塞。
杜仲内有筋膜,极其坚韧,故能坚人之筋骨;续断多筋,故能续绝伤;牛膝其节如膝,故能利膝径;柴胡虚松有白瓤通气,像人体的三焦膜网,故能入三焦;豇豆外形似肾,故为肾之谷。
总之,形态归经也是取其“象”,不同中药又因气味等属性不同而主治不同,当通观之。
2.五行归经
五行归经,是中药的五色、五味、六气等属性与人体脏腑经络对应的五行“同气相求”。如色白入肺,风气入肝,味甘入脾。又有五方:青礞石、化红皮以东方产者得木气之全;川贝母、生石膏以西方产者得金气之清。
古人对于五行归经有着充分的认识和总结,《素问·宣明五气篇》就有“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谓五入”的记载。《灵枢·九针论》也有五走,“酸走筋、辛走气、苦走血、咸走骨、甘走肉,是谓五走”的论述。
各家本草对此也不乏精当论述,懂得这些规律,有助于我们更深刻、更形象地理解和掌握药物的功能。
二.升降沉浮
归经决定了药物的归属定位,升降沉浮决定了药物定位后的运动趋势。
1.根、茎、叶、实的升降沉浮
根的最下部要往下扎,所以主降;根的最上部要往上提供养分,所以主升;根中间能够上传下达,能升能降。
茎身有通道,既能向上输送养分,又能往下传导光合作用合成的能量到根部储藏,所以能升能降。
花叶主升散,质量轻容易清轻上浮,花往往长在植物较高的地方,散发着气味,叶子也是发散的形态,所以既升且散。
果实成熟后要落到地下,所以主下降。
2.行走速度
不同药物有不同的行走速度,有的药走得快,有的药走得慢;有的药守而不走,有的药走而不守。
下降的药中,质量越重下降速度越快;上升的药中,质量越轻上升速度快。此外,中药之“气”是行走速度的助推剂,闻起来气味越重速度越快,如同酒香不怕巷子深。
黄连纯苦,闻起来没什么气味,所以守而不走,可以较长时间停留在所归属的脏腑经络。甘草也是守而不走,又因其甘缓能和诸药,常用于缓和其它中药的行走速度。
大黄也苦,但大黄滑润有汁而且有雄烈之气,吃下去就如同夺关斩将一般,迅速下降,走而不守。所以大黄有“将军”之名,是荡涤肠胃、攻下除淤的常用药。
3.特例
升降沉浮也存在例外,须结合中药全身的形色气味综合判断,不可执于一端。
同样是根,升麻看名字就主升,牛膝则主降。区别在于升麻虚松有上升之孔道,牛膝苦寒而坚实无孔,自然没有上升之趋势。
苍耳子也是果实,却主升散。因其质量很轻,而且有感受风气而生的芒刺。
化学药品中所谓的“靶向药物”常常价格不菲,相比之下,祖国医学更加强调个体差异,治病求本,千人千方,为每位患者量身定制精确制导的方剂,从而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对人体的伤害。
药性繁杂,却有规律可循。格物致知,合理利用中药的特性进行配伍,便能够组成一支指哪打哪的常胜之军。
(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