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重在养脾胃(上)
中国人几千年来都很重视脾胃,不管有没有学医,有关养护脾胃的俗语也能张口来几句,比如:前三十年胃养人,后三十年人养胃;比如:脾胃是后天之本;比如:三分治七分养……,可见大家对脾胃都很看重。那脾胃到底有什么作用呢?
一、脾胃的作用
以现代人眼光来看,脾指的是脾脏和胰脏,胃则单指胃部。但从《黄帝内经》一脉传承下来的道家医学思想则认为,脾胃的范围涵盖了整个消食运化、津液循环、能量代谢、以及免疫防卫等等。简单地说,就是把食物能量转化为人体自身所需要的能量,并输送到全身。
1、运化腐熟
脾主运化、胃主受纳,为水谷之海,是气血生化之源。无论是脏腑、经脉还是四肢都有赖于脾胃以资生。胃主要的功能就是受纳和腐熟水谷,为脾的运化提供物质基础。食物在胃中经过腐熟和消磨,下传到小肠,其精微物质通过脾输送全身。故而我们说水谷精微之气发源于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所以,也就有后世医家所称的“胃气”,并提高到“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的生死攸关的高度。如果脾胃功能衰弱,则是人体器官则没了气血供给,久之必会衰竭。至于生病则更加依赖有赖于充足的气血供给才能恢复。
2、升降枢纽
水谷食物进入胃部以后,经过消化,输送到脾,因为“脾气主升”,可以将营养物质所化的“气血”往上输送到心肺,再输布全身。又因脾气主升,五脏六腑接受了脾气的滋养后,才能保持正常位置不至于脱垂。如脾气下陷,则有可能导致泄泻脱肛、脏腑下垂等症状。
“胃气主降”,又称为胃主降浊。即是将吃进来的食物残渣下移到大肠,最终排出体外。如果胃气衰败,则有可能导致胃气上逆,出现嗳气、逆嗝、恶心、呕吐等反应,还会出现食欲减退、消化不良、中腹胀闷以及便秘等症状。
所以脾气主升、胃气主降指的是升清阳之气,降浊阴之残渣。正如叶天士所说:“脾宜升则健,胃宜降下则和。”若其中一方有疾自然也会影响另一方,致使脾胃枢纽失职、气机逆乱、升降失常,最终导致清浊相混,这就是形成疾病的重要原因。
3、免疫防卫
都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这正气是什么呢,又从何而来?答案就是脾胃!脾胃就是人体正气的源泉,人体正气虚脱的原因很多,但脾胃衰弱肯定是一个重要因素。《金匮要略》指出:“四季脾旺不受邪。”即是说明脾在机体免疫中抵抗外邪入侵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李东垣在《脾胃论》中也指出:“厉观诸篇而参考之,则元气之充足,皆有脾胃之气无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进而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进而认识到元气之根于脾,脾胃是决定元气充足与否的关键。
二、现代人脾胃虚弱的原因
既然知道了脾胃作用的重要性,那么我们现代人为啥普遍脾胃不太好呢?详细说起,大概分以下几个原因:
1、饮食不规律。现代人工作压力大、节奏快。早饭、午饭大多都是随便对付一下,而晚饭则大快朵颐,甚至还有宵夜。现代人吃饭都是朋友圈先吃,看着短视频下饭,不仅做不到清淡饮食,就连最基本的专心吃饭、细嚼慢咽都不能做到。还有就是长期吃得过多过饱过快;或者为了减肥,故意少吃、不吃。这些不规律的饮食情况,偶尔为之尚可,长期如此的话,脾胃就被搞坏了。
2、精神压力大、情绪紧张焦虑。都说胃是情绪的晴雨表,当精神处于紧张、抑郁等负面状态时,吃饭就没有胃口。而长期处于这种精神状态下,则会影响肝脏的疏泻,使得脾胃功能异常。
3、伤胃的食物吃太多。首当其冲就是冰凉的食物。夏天大家都喜欢吃从冰冰凉凉的酸奶、雪糕、饮料和啤酒。其次就是过烫的、过酸、过麻、过辣等等刺激的食物。还有就是有长期服药情况。以上都是加重脾胃负担,长期下来影响脾胃健康。
那针对现代人脾胃虚弱的通病,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来调整呢?下篇,我们将作重点介绍。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相关推荐
- 
                            
                            流感支原肺炎体双双来袭,咳嗽不停该如何应对?随着各地陆续入冬,我国内地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已进入高发季节,新冠、流感、支原体肺炎纷纷来袭,存在多病原呼吸道疾病叠加流行的风险,一时间医院人满为患。虽然现在各种疾病的名称越来越多,但在中医的眼中,这些都属于外感。今天来跟大家聊一聊外感之后持续 
- 
                            
                            又容易上火又怕冷,“上热下寒”体质怎么调?很多人有这样的体验,经常感觉下肢冰凉,但吃点温补或燥热的食物就上火,可以说是又怕冷又怕热,身体特别“难伺候”。传统医学将这种比较矛盾的体质概括为“上热下寒”。“上热下寒”的症状上热下寒通常是寒热错杂的表现,指患者在同一时期内,上部表现为热性 
- 
                            
                            养生重在养脾胃(上)中国人几千年来都很重视脾胃,不管有没有学医,有关养护脾胃的俗语也能张口来几句,比如:前三十年胃养人,后三十年人养胃;比如:脾胃是后天之本;比如:三分治七分养……,可见大家对脾胃都很看重。那脾胃到底有什么作用呢?一、脾胃的作用以现代人眼光来看 
- 
                            “扫除白发黄精在,君看他年冰雪容”——滋补佳品黄精自古便有食用黄精的记载。《抱扑子》里介绍用黄精芝麻九蒸九晒加白蜜制作成丸。有补肾精气、滋养脾胃、醒肝美容、填脑髓、长肌肉、滋养五脏等功效,所以古人很爱食用黄精。杜甫还留下诗句:“扫除白发黄精在,君看他年冰雪容。”现代医学研究发现黄精含菸酸、 
- 
                            
                            身体健康离不开“三通”现代很多人都处于亚健康状态,虽然不至于生病到了生病的地步,但总觉得身体某个部位或多个部位不舒服。从道家养生的角度来说,分而治之并不能从根本解决问题。内在的统一、平衡才是治愈的关键。身体健康离不开“三通”。即是食道通、水道通、气道通,三道通畅 
- 
                            
                            先秦道家哲学中的养生之道在先秦诸子中,儒家、道家都对生命有着深刻的理解。道家更是将对生命的珍视提升到相当的高度,重视人的精神自由,体现出对生命的尊重。这种“贵生”思想不仅在当时产生了有重要影响,更是深深地影响了后世。先哲老子《道德经》第十三章中提出“故贵身于天下, 
- 
                            
                            每逢佳节......没吃多少也胖三斤?道医提醒:你可能是湿气重很多人戏称自己“每逢佳节胖三斤”,这种人是节假日期间好吃的吃多了导致体重增加。还有的人很无辜,不论是节假日还是日常三餐,自己明明没吃多少,体重却只增不减。道医认为,这种情况可能是湿气重导致的。一.什么是湿气产生湿气,本质是水液循环产生了异常 
- 
                            
                            手脚冰凉,暖不过来该怎么办?(上)春天已到,乍暖还寒。马上就要春分了,天气中还是略带着寒意。有不少人从进入冬天开始,手脚就会一直冰凉,甚至持续到现在。手脚冰凉在西医上来说,并不是一种病,但是在中医看来,这已经是身体在发出比较明显的信号:出问题了,需要调理一下了。一、手脚冰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