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容易上火又怕冷,“上热下寒”体质怎么调?
很多人有这样的体验,经常感觉下肢冰凉,但吃点温补或燥热的食物就上火,可以说是又怕冷又怕热,身体特别“难伺候”。传统医学将这种比较矛盾的体质概括为“上热下寒”。
“上热下寒”的症状
上热下寒通常是寒热错杂的表现,指患者在同一时期内,上部表现为热性、下部表现为寒性的证候。
上热:容易上火、失眠多梦、长痘、口苦口干、头晕目赤、头胀发热、心悸胸闷、性情急躁、口腔溃疡、喉咙肿痛、眼干眼涩、牙龈出血、流鼻血等。
下寒:腰以下比常人怕冷、大便稀溏、腰膝酸软、手脚冰凉、尿频、宫寒、痛经等。
“上热下寒”的病因
《黄帝内经》云“升降出入,无器不有”,人体的气机是不断地升降出入的,存在着三个主要的动态平衡,形成圆运动:
第一,中土的脾胃平衡,脾主升清,胃主降浊;
第二,上下的心肾相交的平衡,心火下降,肾水上升;
第三,辅助的肝肺平衡,肝气左升,肺气右降。
上热下寒体质正是心肾不交的体现。心属火,肾属水,正常情况下,心火能够下降来温暖肾水,而肾水则蒸腾而上以制约心火过旺,如同《周易》中的水火既济。心肾相交,体内的气血阴阳循环正常,就能让下部该暖和的地方暖和,上部该凉快的地方凉快。如果这种交通之道有阻,就会导致水火均衡被打破,出现上热下寒现象。
中气不运是上热下寒的深层因素。三个平衡中,中土脾胃的健运最为关键,火要下降,水要升腾,必须有一个力量来推动,这个力量就是中气。中气是调节全身气机升降运动之枢纽,正所谓“中气如轴,四维如轮”,中土脾胃之气如车轴,四维心肾肝肺之气如车轮。《医门棒喝》也有云:“升降之机者,在乎脾胃之健。”所以,尽管不同患者形成上热下寒的病因各不相同,但深层因素还是在于中土失衡,从而阻碍气机升降。
“上热下寒”的调理
《金匮要略》云“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气机不畅则百病丛生,直接影响着健康与寿命。上热下寒已然成为现代人的常见体质,想要促进寒热对流,主要方法有传统医药、养生之术与改善不良习惯。
中药调理。“热者寒之,寒者热之”是传统医学的基本法则,但上热下寒证极具迷惑性,稍不注意就会搞错调理方向。需要辨证论治后,清上、畅中、温下,三种调理手段组合使用。值得特别注意的是,除了常见的中气不运导致上热下寒,还有一种极端情况,即阴寒盛于下,而虚阳浮于上,应引火归元,以扶阳为主。
金鸡独立。所谓金鸡独立,就是一只脚站立,另一只脚抬起,双手自然下垂,双目轻闭,站立3~5分钟,一脚站毕,换另一只脚,每天两次即可。处于“金鸡独立”的姿势时,人体的能量会向下转移,心火就能下交于肾水,慢慢改变上热下寒的格局。
揉腹。腹部被喻为“五脏六腑之宫城,阴阳气血之发源”,好肚子,如婴儿之腹,温软如棉。可围绕肚脐方向顺时针或逆时针按摩,还可推腹,从膻中穴向下推到小腹。多揉揉肚子,打通中焦,不仅改善上热下寒,还可以疏通经络、祛湿减肥。
泡脚。若畏寒、四肢不温比较明显,泡脚便是再合适不过的法子,水中放入适量艾叶效果更佳。水面超过脚踝大概2~3厘米,时间控制在15~20分钟,微微出汗为宜。泡完之后再按摩脚底的涌泉穴,滋阴降火,补肾固精。
改善饮食起居。不良的饮食起居也是健康的巨大隐患,建议:拒绝暴饮暴食,减少肥甘厚腻、生冷寒凉等食物的摄入量;避免久坐少动,适当运动;按照《黄帝内经》中的四季调神法,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
调节情志。“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五脏之间关系密切,互相影响,所以情志对人体的气血循环作用非常大。现代社会竞争大,节奏快,人们的不良情绪较多,愤怒、郁闷、压力、焦虑、思虑过度等都会导致气机受阻。调节情志,降低精神内耗,是养生的重点环节。
此外还可以有效解决上热下寒问题的方法非常多,如针、灸、导引等,大家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几种互相配合使用,效果更佳。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相关推荐
-
舌头放得好,妙处可不少(下篇)
上篇我们介绍了舌头的位置放不对,对人的外在容貌和健康都会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这篇我们将着重介绍一下,如果舌头位置放好了,天长日久下来又会给我们带来哪些好处呢?一、舌顶上腭对于道家修行的好处从道家修行养生的角度来说,舌顶上腭是老祖宗自古就传下
-
“扫除白发黄精在,君看他年冰雪容”——滋补佳品黄精
自古便有食用黄精的记载。《抱扑子》里介绍用黄精芝麻九蒸九晒加白蜜制作成丸。有补肾精气、滋养脾胃、醒肝美容、填脑髓、长肌肉、滋养五脏等功效,所以古人很爱食用黄精。杜甫还留下诗句:“扫除白发黄精在,君看他年冰雪容。”现代医学研究发现黄精含菸酸、
-
怎么吃能长寿?——道医告诉你饮食中的秘密
怎么吃能长寿?——道医告诉你饮食中的秘密饮食是维系生命的必要因素,也是影响生命质量的重要因素。中国有着悠久而丰富的饮食文化,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甚至以前人们见面用“吃了没”打招呼。“吃”与每个人的性命息
-
首席补气要药——黄芪
最近有位朋友在用黄芪煮水喝,喝了几天遂来找小编询问,为什么喝了几天又是上火又是头晕失眠的,这黄芪不是补药么?黄芪确是补药,但补药也不是人人皆宜的,更不是随便吃随时补的。本文便带大家认识一下黄芪的正确用法。生黄芪与炙黄芪的区别黄芪在古时的本草
-
“二阳”来袭,孩子应该注意什么?
“五一”假期过后,社交媒体上出现了许多关于二阳的讨论。据北京疾控公布的第19周 (5月8日-14日)的数据,新冠感染连续3周超越流感,重返法定传染病病种排名第一。钟南山院士分析说,基于seirs模型的预测显示,2023年新冠第二波疫情高峰将
-
道医带你识本草:是什么决定了一味药的属性?
有一天,仙人命令童子将山中能做药材的草木都采回来,童子空手而归,仙人问其原因,童子答曰:“满山皆药,无从采起。”在高明的医者眼中,宇宙万物皆可为药,也皆可不为药,全在于万物的属性是否对症。如对症下药,砒霜水银也能药到病除;如用药不当,人参灵
-
为什么秋天容易口干舌燥?
为什么秋天容易口干舌燥?时令已经到了深秋,层林尽染,漫江碧透,别有一番美景。秋天是个美丽浪漫的季节,但是秋天也是个干燥的季节。很多人一觉醒来都会感到口干舌燥,喝水也不感到滋润;鼻腔有干燥感,一不小心还出血;喉咙也痒痒的,频频干咳,有时有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