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大国手,岭南名医——陈伯坛
在清末民初的时候,曾经有大名鼎鼎的4位中医,因为都在广东行医,被称为广东四大名医。其中四大名医之首,就是号称岭南伤寒鼻祖的——陈伯坛。
一、穷人家的孩子
今天社会上流行一个观点,穷人就不应该生孩子。穷人生下孩子来,给不了孩子物质保障,会让孩子受苦,这是对孩子的不负责任。持有这种观点的人,可能已经迷失在金钱和名利中了。陈伯坛就是一个出生在穷人家的孩子。陈伯坛(1863—1938),字英畦,广东新会人,祖上为宋代福建兴华郡莆田县玉湖乡显赫一时的家族,虽然祖上曾经阔过,但是陈伯坛自小家境贫寒,好在父亲还是努力让孩子读书,陈伯坛也天资聪颖,并且努力过人,他21岁中秀才,31岁中举人。后来时局动荡,中国巨变,清朝衰落,他也就没有在继续参加科举,而是秉承“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信念,立志行医。
二、从小爱读书
陈伯坛从少年起便对中国医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在书院读书时,他向一位同窗学友借阅一本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阅后,深为书中精辟的医学理论所吸引,爱不释手,对研究伤寒更有浓厚的兴趣。从此,他废寝忘餐地钻研医学。他家境虽然困难,但为了积景资料,他宁愿节衣缩食,也要购买医书。他日夜攻读古典医学书籍,尤专注于研究仲景的学说。他曾说过:“余读仲景书几乎揽卷死活过去。”功夫不负有心人,陈伯坛以顽强的毅力,积年累月终于将内经、伤寒等经典融会贯通,深通医理。
三、医名震广东
由于伯坛的医术高明,药到病除,1885年,22岁时陈伯坛已开始在广州行医。陈伯坛看病有个习惯:有钱人来了,他就多收钱,穷人来了,就少收钱或者不收钱。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富者多取而不伤,贫者减免而受惠"
陈伯坛反对当时一些庸医,治不好病,只敢用轻灵的药来延缓病情,增加病人痛苦,而是往往用速效主治方对病人大胆下药,处方味数不多,药简效专,对加减掌握十分严谨,方剂分量应重则重。因为敢用大剂量药物,当时人称“陈大剂”。陈伯坛行医五十余年,救人无数,对他医术高明的题赠不胜枚举,如著名学者、词家朱祖谋书赠联云:“知君一身皆是胆,与人着手便成春。”著名学者左霈的赠联云:“中原麟凤,上相夔龙。”甚至民国总理唐绍仪专门撰文登报,标题是:“恭颂陈伯坛先生以经方愈病之神速”。四、平生不爱钱陈伯坛一生不务名利,不重钱财,为人慷慨,乐善好施。当时有一位乡亲,因经济困难,愿把田产卖给他,他说:“你急需要钱,我给你,但田不可卖,田契暂时代你保管,以免你贱卖与他人”。日后,这位乡亲每提起此事,都禁不住热泪盈眶,称赞伯坛的为人。由于伯坛的名气大,慕名前来求诊的人很多,他全心全意对待病人,不论贫富都一样认真进行诊断治疗。为了替病人治病,伯坛经常很晚才回家吃晚饭,有时是三更半夜才回家。曾有一个友人,筹办药局,欲借“陈伯坛”的大名,以招揽生意,愿给他送一部小车,但伯坛拒绝了。他说:“我行医以济世活人为宗旨,拿我做招牌做生意万万使不得。五、桃李满天下陈伯坛行医时,不少人都慕名而来,拜其为师,他不辞劳苦,竭其所能,向求学者传授医术。1909年,在鞠日华、程祖培等医师的发起下,陈伯坛在广州芳草街开办“广州中医夜学馆”,他坚持日间应诊,晚间对学员授课,还常到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等学校授课。晚年独资创办了“伯坛中医专科学校”,培养了很多学生,其中不少人成为伤寒派临床家。他培育的中医人才散在粤、港、澳及南洋各地,其中很多成为当地名医,如赵景明、陈仲明、吴味范、邓羲琴、林清珊、鞠日华、程祖培、钟耀奎等都是陈伯坛的学生。1938年5月26日,陈伯坛于香港九龙逝世,享年76岁。斯人虽逝,他的医学成就值得我们谨记。文字整理/华劢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相关推荐
-
道教是少数聪明人的宗教吗?
有一种说法:“道教是少数聪明人的宗教,信道需要文化素养、需要天赋,道教入门难所学繁杂,所以道教信的人少。”嗣汉天师府道医研究院所开设的课程中也常有人咨询:“我以前从未学过医学、道学、法术,也没有相关的经验和基础,更谈不上有学习的天赋,我能学
-
道家修炼之元炁,气功之元气
何谓“元炁”“元炁”,是中国古代的哲学概念,指产生和构成天地万物的原始物质。元,通“原”,“始也”(《说文》),指天地万物之本原。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元气学说是人们认识自然的世界观,其产生可追溯至老子之"道”,基本形成于战因时期宋钅开尹文的“精气说”(即“气一元论”),发展干东汉末年王充的“元气自
-
以医弘道,以道传医 ——张陵天师济世利生往事
翻开中华史书长卷,看到东汉末年时期——也就是令诸葛武侯痛心疾首的那个时代——君庸民困,灾疾频仍。仅载于史料文献中的,较大规模的流行疫病,就达到了平均三年一次。时代呼唤着良医拯救黎民于疾苦,张仲景、华佗、董奉等医学巨擘应世而出,张陵、于吉等道
-
如何理解中医学的“治则”理论
治则是治疗疾病时必须遵循的总的法则,同时也是中医论治思想的一种思维形式。在概念上,有些朋友会将治则与治法混淆,其实治则与治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治则是总纲,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相当于战略;治法是在一定治则的指导下,针对某个具体证候所制定的具体
-
浅述道家服饰——华美道袍
我们去道观烧香拜神或者参加道场法事时,经常见到法师们身着各色华美的道袍,不同的色彩、规制究竟有什么讲究?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道袍文化。一、道袍的起源道教产生之初,道衣曾以氅(鹙鸟羽毛)拈绒,然后编织而成,称鹤氅。其制法早见于汉武帝时方
-
漫话道教月亮信仰与中秋民俗
根据我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仲秋”,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中秋节在八月十五,所以也称“八月节”、“八月半”;中秋节的主要活动是围绕“月”进行的,又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
-
你知道自己几岁吗——如何计算虚岁
在全世界,或许只有中国人有两个年龄,一个周岁,一个虚岁。什么是虚岁?虚岁是中国传统的计龄方式,用于计算人出生后经历的年份次序。顾名思义,“虚”是虚假之意。虚岁是中国传统计算年龄的方法,它是以年为单位的,是一种舍小求大的概算方法。古代人以怀孕
-
正本清源弘大道,书成雷说度世人
雷法是道教诸多功法中的重要组成,道教典籍称其有呼召风雷、伏魔降妖、祈晴祷雨、止涝旱等神通。据史料记载,雷法起源于北宋,兴盛于南宋、金、元时期。自南宋开始,雷法声威赫赫、大行于世,由此逐步衍生出诸多门派,因为各家对雷法的理解运用不同,一时众说
-
从萨祖诗体悟道门戒律
萨天师又称萨真君,是中国道教信仰的尊神,也是公认赫赫有名的四大天师之一。萨天师以道法内炼、苦行修戒著称,不仅道教理论著述颇丰,也善于用诗文来表达自己对道法的理解和对后人的劝解。萨天师《戒律诗》云:道法于身不等闲,思量戒行彻心寒,千年铁树开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