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井泉香”——中医历史上最著名的活命井水
在中华传统医药史上,有一片树林被称为“杏林”,和这片树林齐名的,还有一口清泉,称之为“橘井”!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杏林”和“橘井”曾经共同作为中医的象征。今天就跟大家介绍一下这传奇的“橘井”!
一、“橘井泉香”和苏仙公的传说
“橘井泉香”的典故最早出自出自西汉刘向所撰的《列仙传》。大意是:苏耽在汉文帝时期修成了天仙,天上的仪仗队降落苏宅迎接苏耽。苏耽在超脱凡俗时告知母亲,天下将流行瘟疫,咱们家庭院中的井水和橘树能治疗瘟疫。患瘟疫的人,给他吃下橘叶、喝下井水就能治愈了。后来果然像他所说的那样,前来求取井水、橘叶的人很多,都被治愈了。原文是:“明年天下疾疫,庭中井水橘树能疗。患疫者,与井水一升,橘叶一枚,饮之立愈”。于是医学史上就有了“橘井泉香”的典故。
二、“橘井泉香”被历代典籍收录
此后历代文人都非常喜爱这传说,“橘井泉香”的典故在后世的很多典籍中都被收录。如:三国时吴国左中郎张胜撰记的《桂阳先贤传》,晋代道医葛洪的《神仙传》、郦道元的《水经注》、李昉的《太平广记》、王世贞的《列仙全传》、徐宏祖的《徐霞客游记》等名著就都少不了这口井,直至清代《古今图书集成》将其收入《医术名流列传》之中,流传就更广了。
三、“橘井泉香”被历代诗人赞美
“橘井泉香”,在历代的诗词中,都是医治疾病的绝佳寄托,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对“橘井”都是不吝赞美。
唐代诗家天子王昌龄在《出郴山口至叠石湾野人室中寄张十一》中写下“昨临苏耽井”。
诗圣杜甫写有:“橘井旧地宅,仙山引舟航”、“敢忘二疏归,痛迫苏耽井”。
此外还有:
唐代诗人元结:灵橘无根井有泉,世间如梦又千年。
北宋吕延嗣:拟向苍梧叫虞舜,更于橘井访苏仙。
南宋折彦质:石桥步月公居后,橘井烹茶我在先、炼丹垂老心犹健,怀橘当年事已非。
元代王都中:苏仙孝感动乡阊,橘井千年事若符;
明代张居正:苏耽控鹤归来日,李泌藏书不仕年;
明代汤显祖:久无白韵到苏耽;
大医李时珍:橘井泉里龙问病,杏林山下虎求丹;
清代蒲松龄:苏仙故井犹存楚;
民族英雄林则徐:橘井活人真寿客。等等
不过写“橘井”的众多诗人中,身份最特殊的还是北宋皇帝宋真宗,真宗在御诗《赐丁和还乡》中写道:
“天生一物一阴阳,燮理全凭太古方。六脉若能医有效,四民谁不寿而康。
杏林佳实留心种,桶井甘泉透胆香,卢扁更从何处问,罗湖溪上济生堂。”
四、“橘井泉香”成为中医的象征
由于得到了当朝皇帝的肯定,加上历代文人骚客的推崇。自宋代以后,中医堂号、诊所药铺大门贴“橘井泉香”的对联,或柜台摆放“橘井泉香”的铭牌,成为约定俗成的医药文化现象。例如广州创办于明代的陈李济药厂就自称“橘井老字号”。如此,“橘井泉香”的典故自然传遍天下,“橘井泉香”一词与“杏林春暖”、“悬壶济世”一样,在中医学界脍炙人口。
五、声名远播海外
作为中医文化象征,“橘井泉香”一词的影响,已经走出了国门。明代来华的著名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西国记法》一书中,告诉西方人“记医以橘井,以杏林”,就是说要用“橘井”、“杏林”来代指中医,这样才显得有文化。
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柬埔寨有以“橘井”命名的省和市;越南庯宪市温氏祖屋楹联的下联为“宪南风物,寿人橘井久传家”;日本国现今还有橘井医药公司与《橘杏春秋》医药杂志,还有橘井堂医院,橘井会山口内科外科,甚至“橘井”已经成了日本的一个姓氏。
文字整理/华劢返回列表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相关推荐
-
道医,拜师后的进阶之路
如同道教拜师给予传承后才算触摸到修行之门,道医,也在得到师父的心法传承后,才算正式开启道医治病和修行之路。道医的传授方式不同于其他传统文化的传承,由于道医本身的神秘性,即使有机缘能得授道医心法传承,对很多初次接触的人来说是有点懵的,虽然自己
-
身边有个道士朋友,是怎样的体验?
提起道士,很多人都觉得这类群体很神秘,以为他们生活得逍遥自在,或出没于道观,或修行在深山,反正很少公开在大众面前传教。“人行大道,号曰道士”,道士是信仰道教并体悟大道之人,不一定长期住观,隐居在深山老林的道士也是极少数。道教门派主要分为全真
-
聊一聊道教神仙们的交通工具
自古以来人们就羡慕神仙们“驾鹤飞天”,一去几万里。神仙们的交通工具可不只有仙鹤,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神仙们的坐骑。一、九龙沉香辇三界之中最豪华的座驾莫属元始天尊的九龙沉香辇。以鸿蒙沉香木为车基。上采九天五彩神石、下集九幽五气玄金,吸日月星辰之
-
清末民初大国手,岭南名医——陈伯坛
在清末民初的时候,曾经有大名鼎鼎的4位中医,因为都在广东行医,被称为广东四大名医。其中四大名医之首,就是号称岭南伤寒鼻祖的——陈伯坛。一、穷人家的孩子今天社会上流行一个观点,穷人就不应该生孩子。穷人生下孩子来,给不了孩子物质保障,会让孩子受
-
以“和合”为美的传统养生观
重视“和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所谓和合指的是两种以上不同要素的协调、结合、融合与和谐,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崇尚和合的民族,五千年的文明中蕴藏着丰富的和合思想资源。中医学源自中国的传统文化,自然也分外重视和合。医学典籍《黄帝内经》理论体系的核
-
道教神仙信仰对山水文化的影响
道教宣扬修道成仙,追求超凡脱俗的仙境,其神仙信仰广泛吸收了中国传统神仙信仰和神话传说,融合自身的信仰理论而形成独特的信仰体系。众所周知,道教神仙信仰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十分深远,本文简要介绍其与山水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一、神仙信仰推动山水审
-
针灸是靠穴位刺激还是靠神经刺激?——道医靠的是气的运用
有一种看法认为针灸治疗的原理是依靠穴位和神经刺激。这大致是受到一部分书籍当中的理论影响:认为我国的针灸技术是由砭石治疗发展演化而来,是古人在劳动生产中因偶然触碰、割伤身体部位而治愈了某种疾病,进而长期总结经验发明了按压、放血等穴位治疗法。是
-
“好人”一定有“好报”吗?
平常生活中,我们在获得他人帮助后,或是看到他人助人为乐的事迹后,总会希望好人有好报,但现实大多事与愿违,最后不得不扼腕叹息一声“为什么好人没好报”。可见绝大多数时候,“好人必会得到好报”只是我们的美好期望,好人与好报之间并不能直接划上等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