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夏—养脾好时机
“长夏”对有些人来说还比较陌生,中医学认为一年不止四季,在夏季之后还有一个“长夏”。《素问·六节藏象论》云:“长夏者, 六月也。土生于火, 长在夏中, 既长而旺, 故云长夏也”。中医五行系统认为“脾主长夏”,脾居中焦,长夏处于夏秋之间,同属五行之土。脾脏喜燥恶湿,湿易困脾,与长夏暑湿之令相应。中医将脾胃称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人体日常生命活动所需的很多营养物质都有赖于后天脾胃对饮食的吸收运化,可见脾胃的重要性。
一、脾胃健康看哪里?
1.嘴唇
中医认为,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一般来说,脾胃好的人嘴唇是红润的,干湿适度,润滑有光。如果脾胃不好,口唇发白、干燥,易起皮或裂口子。有的人睡觉会流口水,这也是脾虚的表现。
2.消化
脾胃虚弱的人,食欲不振,饭后感觉腹胀不适,或饭后排泄得快。胃强脾弱的人则食欲好,但消化吸收能力异常。突然想吃重口味的东西,也是脾胃虚弱的表现。
3.体形
胃功能不好的人,要么越来越胖(虚胖),要么越来越瘦。有的人脾气虚,津液代谢失常,痰湿堆积在体内排泄无门,就变成“喝凉水都长肉”,或者肥而四肢不举,肌肉无力,身上的肉捏起来松松软软的。有的人怎么吃都不胖,吸收功能有问题,“酒肉穿肠过”,经常有腹泻的问题。
4.痰湿
脾虚的人多伴有痰湿的问题,通常脸色萎黄,没有光泽,而且有神疲乏力的症状。此外还会有食欲下降的表现,比如稍微吃点东西就觉得肚子胀;同时还会伴随有肢体困重以及大便不成形等症状。
5.舌头
舌胖大而有齿痕,舌苔厚腻水滑。也是脾胃虚弱的表现之一。通常还会伴随还会伴随着食欲下降、身体肥胖或消瘦、精神萎靡、舌苔黄腻的现象。
二、养脾应该做什么?
1.饮食调理
重视一日三餐,科学饮食,对脾胃就是一种很好调养。吃饭时细嚼慢咽,不在吃饭时谈工作,不在吃饭的时候生气、过度思虑。各种生冷寒凉的东西就尽量不吃或少吃,同时也要注意饮食节制,不要暴饮暴食,留给脾胃充足的时间,足够的气血能量来帮助消化、吸收。
2.甘淡清补
长夏饮食应把握“甘淡清补”的原则。可多食一些甘味入脾的食物,适当食用苦味、酸味、咸味的食物,不宜食过于辛辣食物。甘味补益且入脾,可以多食红枣、红薯、玉米、糯米、蜂蜜、南瓜、甜菜等食品,以达到补中益气、调和脾胃之效。体质壮实、阳盛内热者,不妨适当食用苦瓜、苦菊、莲子心等苦味食品,以其寒凉清热之效制衡夏日的炎热之气。酸味具有收涩生津的作用,体虚多汗者可多食酸甘食品如乌梅、柠檬等,以其酸甘化阴,有助于生津止渴。民间有言“长夏防湿要淡补”,可常常服用薏苡仁、芡实、赤小豆等亦食亦药之品,以祛除体内水湿。3.思虑勿过
中医认为,脾在志为思。脾气健运,水谷精微充足,气血旺盛,则遇事能够周密思考,从而协助心神正确处理事物。正常思考是人认识事物、处理问题的必然过程,对机体的生理活动并无不良影响。但过度思虑或所思不遂,就能影响气的正常运行,导致脾气壅塞结滞,影响运化功能,出现不思饮食、脘腹胀满等症。
4.顺应天时
长夏,既是养脾的最佳时间,亦是治疗脾胃疾病的最佳时机。借助长夏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盛时期,积极医治脾胃病往往会收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对于体内有寒夹湿者而言,长夏顺应“天之阳”(三伏天阳热之季)、利用“体之阳”(人体脾气相对旺盛之季)、借助“药之阳”(中医养阳疗法),“三阳合一”乘胜追击,祛除体内寒邪,为秋冬寒凉之季储备能量,减轻畏寒肢冷、口淡乏味、便溏泄泻等脾胃虚寒病症,并预防冬季好发的其他系统疾病。
《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分别论及“脾为后天之本”和“四季脾旺不受邪”,可见中医之“脾”对于防病治病的重要性。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良好的心态,借助天时,顺时养生,养出好“脾”气。
文字整理/三莉返回列表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相关推荐
-
流感支原肺炎体双双来袭,咳嗽不停该如何应对?
随着各地陆续入冬,我国内地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已进入高发季节,新冠、流感、支原体肺炎纷纷来袭,存在多病原呼吸道疾病叠加流行的风险,一时间医院人满为患。虽然现在各种疾病的名称越来越多,但在中医的眼中,这些都属于外感。今天来跟大家聊一聊外感之后持续
-
又容易上火又怕冷,“上热下寒”体质怎么调?
很多人有这样的体验,经常感觉下肢冰凉,但吃点温补或燥热的食物就上火,可以说是又怕冷又怕热,身体特别“难伺候”。传统医学将这种比较矛盾的体质概括为“上热下寒”。“上热下寒”的症状上热下寒通常是寒热错杂的表现,指患者在同一时期内,上部表现为热性
-
养生重在养脾胃(上)
中国人几千年来都很重视脾胃,不管有没有学医,有关养护脾胃的俗语也能张口来几句,比如:前三十年胃养人,后三十年人养胃;比如:脾胃是后天之本;比如:三分治七分养……,可见大家对脾胃都很看重。那脾胃到底有什么作用呢?一、脾胃的作用以现代人眼光来看
-
“扫除白发黄精在,君看他年冰雪容”——滋补佳品黄精
自古便有食用黄精的记载。《抱扑子》里介绍用黄精芝麻九蒸九晒加白蜜制作成丸。有补肾精气、滋养脾胃、醒肝美容、填脑髓、长肌肉、滋养五脏等功效,所以古人很爱食用黄精。杜甫还留下诗句:“扫除白发黄精在,君看他年冰雪容。”现代医学研究发现黄精含菸酸、
-
身体健康离不开“三通”
现代很多人都处于亚健康状态,虽然不至于生病到了生病的地步,但总觉得身体某个部位或多个部位不舒服。从道家养生的角度来说,分而治之并不能从根本解决问题。内在的统一、平衡才是治愈的关键。身体健康离不开“三通”。即是食道通、水道通、气道通,三道通畅
-
先秦道家哲学中的养生之道
在先秦诸子中,儒家、道家都对生命有着深刻的理解。道家更是将对生命的珍视提升到相当的高度,重视人的精神自由,体现出对生命的尊重。这种“贵生”思想不仅在当时产生了有重要影响,更是深深地影响了后世。先哲老子《道德经》第十三章中提出“故贵身于天下,
-
每逢佳节......没吃多少也胖三斤?道医提醒:你可能是湿气重
很多人戏称自己“每逢佳节胖三斤”,这种人是节假日期间好吃的吃多了导致体重增加。还有的人很无辜,不论是节假日还是日常三餐,自己明明没吃多少,体重却只增不减。道医认为,这种情况可能是湿气重导致的。一.什么是湿气产生湿气,本质是水液循环产生了异常
-
手脚冰凉,暖不过来该怎么办?(上)
春天已到,乍暖还寒。马上就要春分了,天气中还是略带着寒意。有不少人从进入冬天开始,手脚就会一直冰凉,甚至持续到现在。手脚冰凉在西医上来说,并不是一种病,但是在中医看来,这已经是身体在发出比较明显的信号:出问题了,需要调理一下了。一、手脚冰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