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老子学习处事之道
在《跟着老子学习做人之道》一文中,我们简要介绍了道祖在自身修养方面的高深智慧,今天这篇文章,让大家一同来体悟下老子的处事之道,希望能够带来些许收获。
一、柔弱处上。
在老子所推崇的处事原则中,柔弱是最核心的部分。他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又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这些话揭示了深刻的哲理:其一,弱者道之用。成长的东西都是柔弱脆嫩的,但却富有生命力,其发展趋势是居于上升的位置,因而本质上是强大的;接近死亡的东西都是僵硬死板的,因为它丧失了生命力,其发展趋势是处于下降的地位,因而本质上是柔软的。其二,柔弱胜刚强。柔软的事物能够侵入到刚强事物的内部,从里面使它们腐朽变质。如同水一样,虽最柔弱,但却能够穿越山脉,渗透土地。因此在老子看来,柔弱是维持良好人际关系的基本要素。在日常生活中应当避免针锋相对,学会守柔处下,不能够为了一时之快而过于逞强,须知刚则易折,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当然,守柔并不是一味忍让,而是以维持自我底线、坚持自我原则为前提。二、未雨绸缪。《道德经》有云:“治人事天,莫若啬。夫惟啬,是谓早复。”这段话是讲治理国家养护身心的根本道理,强调珍视民财爱惜精力的重要性。文中“啬”更多的是指人们要注重积蓄精神财富,而具体的办法就是加强“德”的培养和积累,也就是修养身心,使心胸达到虚静空寂的境界,屏蔽世间利欲的干扰。当这个社会上每个人都能够珍惜精力、爱惜财物,及早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准,知道在什么阶段做什么事、采取什么措施,可以预防未来可能发生的突变,而不被一些眼前繁杂的事物所遮蔽,那么国家就可以长治久安,人生就会少走弯路。说到底,这种未雨绸缪的能力根植于道德的教化培养,只有遵从了“德”的要求,人方能够顺应“道”的发展,做事得心应手,无往而不利。三、慎终如始。道祖告诫我们:“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人们往往在快要成功时失败了,功亏一篑的原因或是被即将到来的成果冲晕了头脑,放松了要求;或是忘记初心、怕苦怕累,半途而废。这跟我们的修行贴合的十分紧密,有人初入道门,饱含热情,日日诵经修炼不辍。然而,天下事难就难在坚持二字,修行毕竟不是游山玩水,没有那么多感官刺激,时间久了,在一些人看来可能是索然无味,日复一日枯燥单调。到了此时,心中的信念就会动摇,享乐的欲望就会膨胀,直至放弃多年坚守,而泯然众人矣。道祖有言:“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事实上,一个人要获得大的成就必须经历挫折、困难和艰辛,正确的目标一旦确立,就要不懈努力。最终能不能达成愿望,取决于是否慎终如始、持之以恒。那种只会知难而退,自己给自己找托词,放大假的人,结局只会是一事无成。从古圣先贤的著作中汲取人生智慧,可以让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快速成长,少犯错、不犯错。拿起《道德经》来,沉下心来认真研读每个章节,假以时日,必然会有更多的收获感悟!文字整理/华汛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相关推荐
-
道教是少数聪明人的宗教吗?
有一种说法:“道教是少数聪明人的宗教,信道需要文化素养、需要天赋,道教入门难所学繁杂,所以道教信的人少。”嗣汉天师府道医研究院所开设的课程中也常有人咨询:“我以前从未学过医学、道学、法术,也没有相关的经验和基础,更谈不上有学习的天赋,我能学
-
道家修炼之元炁,气功之元气
何谓“元炁”“元炁”,是中国古代的哲学概念,指产生和构成天地万物的原始物质。元,通“原”,“始也”(《说文》),指天地万物之本原。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元气学说是人们认识自然的世界观,其产生可追溯至老子之"道”,基本形成于战因时期宋钅开尹文的“精气说”(即“气一元论”),发展干东汉末年王充的“元气自
-
以医弘道,以道传医 ——张陵天师济世利生往事
翻开中华史书长卷,看到东汉末年时期——也就是令诸葛武侯痛心疾首的那个时代——君庸民困,灾疾频仍。仅载于史料文献中的,较大规模的流行疫病,就达到了平均三年一次。时代呼唤着良医拯救黎民于疾苦,张仲景、华佗、董奉等医学巨擘应世而出,张陵、于吉等道
-
如何理解中医学的“治则”理论
治则是治疗疾病时必须遵循的总的法则,同时也是中医论治思想的一种思维形式。在概念上,有些朋友会将治则与治法混淆,其实治则与治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治则是总纲,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相当于战略;治法是在一定治则的指导下,针对某个具体证候所制定的具体
-
浅述道家服饰——华美道袍
我们去道观烧香拜神或者参加道场法事时,经常见到法师们身着各色华美的道袍,不同的色彩、规制究竟有什么讲究?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道袍文化。一、道袍的起源道教产生之初,道衣曾以氅(鹙鸟羽毛)拈绒,然后编织而成,称鹤氅。其制法早见于汉武帝时方
-
漫话道教月亮信仰与中秋民俗
根据我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仲秋”,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中秋节在八月十五,所以也称“八月节”、“八月半”;中秋节的主要活动是围绕“月”进行的,又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
-
你知道自己几岁吗——如何计算虚岁
在全世界,或许只有中国人有两个年龄,一个周岁,一个虚岁。什么是虚岁?虚岁是中国传统的计龄方式,用于计算人出生后经历的年份次序。顾名思义,“虚”是虚假之意。虚岁是中国传统计算年龄的方法,它是以年为单位的,是一种舍小求大的概算方法。古代人以怀孕
-
正本清源弘大道,书成雷说度世人
雷法是道教诸多功法中的重要组成,道教典籍称其有呼召风雷、伏魔降妖、祈晴祷雨、止涝旱等神通。据史料记载,雷法起源于北宋,兴盛于南宋、金、元时期。自南宋开始,雷法声威赫赫、大行于世,由此逐步衍生出诸多门派,因为各家对雷法的理解运用不同,一时众说
-
从萨祖诗体悟道门戒律
萨天师又称萨真君,是中国道教信仰的尊神,也是公认赫赫有名的四大天师之一。萨天师以道法内炼、苦行修戒著称,不仅道教理论著述颇丰,也善于用诗文来表达自己对道法的理解和对后人的劝解。萨天师《戒律诗》云:道法于身不等闲,思量戒行彻心寒,千年铁树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