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的“无为”,等于消极躺平吗?
“躺平”,一个近年来迅速蹿红的词语,似乎成为了许多人向往生活的代名词。当今社会,竞争与内卷无处不在,当然人们也有多元化的生活追求,比如躺平。有人认为躺平是种境界,甚至搬出来道祖老子所言的“无为”,把躺平与道家的无为混为一谈。
表面上看,似乎沾了边,究其根本,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今天人们对道家,尤其对《道德经》的误读之一就是“无为”,以为“无为”是什么都不做,是消极避世的哲学。
躺平是通过主观意识上的不作为、不努力,以达到享受生活、追求内心平静的目的,可能是一种消极的人生态度,也可能是一种无奈的当下选择。但无为的内涵极其丰富,并不等于躺平,更不是躺平的理论根据。
无为首先是不妄为
无为,首先是在自然之道的规律下,不妄为。
“无为”一词,在《道德经》中出现十二次,被老子引申到为政之说,作为治国方略而反复阐明。
老子时代的社会背景是这样的:列国战乱不断,贵族骄奢淫逸,苛政甚于猛虎,法令多如牛毛,百姓怨声载道,暴动彼伏此起,这些都是统治者的“有为”所致。因此,老子提出“无为”的概念,旨在告诫统治者不要违逆天道而强行所为、恣意妄为,期望他们能够效法道的无为和圣人的“以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无为而治。
庄子继承了老子的无为思想,他所著的《南华经》也强调了不妄为,不要以人为之“智”去毁灭万物之自然,不要以有限之得去殉无穷之名,而要顺天应人、天人合一。
无为重在合道而为
古诗云:“自然之道本无为,若执无为便有为。得意忘言方了彻,泥形执象转昏迷。”无为是自然之道,但若执着于无为的形式便成了有为,得其真意而超脱于表象,才是真正的明了彻悟。
道家以“道”为基本信仰,“无为”便成为了道家对自然界的运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认识,以及个人安身立命的基本态度。道是无为的,但道是有规律的,宇宙间万事万物的运行均遵循道的规律。
道看不见摸不着,却无处不在,似无实有。《道德经》第三十七章中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看似什么事情都没有做,却能运行日月,长养万物,做成了无数的事情。所以,无为不是无所作为,也不是凭主观意愿和想象行事,重点是要“合道”而为,要在符合自然规律的情况下去办事,这样才能“为无为”、“无不为”。
传统医学中的无为
无为一点也不神秘,既适用于治国齐家、修身养性,在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有体现。传统医学的源头在于道家《黄帝内经》,所以传统医学在养生、治病等方面也充分运用了无为。
很多人都有体会,得了风寒感冒高烧不退时,睡一觉,用棉被捂出一身汗,可能病就好了,其实这就算无为。棉被捂汗或者服用排汗散寒的药物,正是治病求本,正是通过顺应人体本能来祛除病邪的方法。倘若不知病机,不加辩证,强行降温以达到所谓的指标正常,就是“有为”了。有为的结果往往是病根未去而邪气深入,必将损耗人体正气。
道医从根本上调理人体阴阳平衡,更是将无为发挥地淋漓尽致。道教提倡济世度人、积行累功,除了内丹、外功等养生功法,还有道医之术,数千年来涌现出了诸多名垂青史的道医。如萨祖萨守坚,不仅方方阐教、处处开坛,还心怀慈悲大愿,施财合药、悬壶济世,度人无数,最终功行圆满,位列先天,被尊为道教“四大天师”之一。
无为思想极其高明,是道祖老子的大智慧,却并非人人都可以轻易达到。无为既不是躺平无所作为,更不是妄凭机巧逆天而为,而是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靠近真正的大道,认真思考、用心体悟,做到清静内守、返璞归真,如此方能通达于心、圆融无碍,让无为成为最强大的思想武器和行动纲领。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相关推荐
-
《传习录》:道家所谓的元气、元神、元精是指什么?
《传习录》记载了阳明先生全部重要思想的主要表达,和这些思想发生、发展、形成的全部过程。书名中“传习”二字,源于《论语·学而》曾子所云:“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传”是老师向学生传授知识,“习”是学生对老师所授知识的学习、温习。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传习录》,深入地走
-
道医,拜师后的进阶之路
如同道教拜师给予传承后才算触摸到修行之门,道医,也在得到师父的心法传承后,才算正式开启道医治病和修行之路。道医的传授方式不同于其他传统文化的传承,由于道医本身的神秘性,即使有机缘能得授道医心法传承,对很多初次接触的人来说是有点懵的,虽然自己
-
人,可以牛到什么程度?画家、诗人、医圣、学霸、大侠,传奇道医——傅青主
人,可以牛到什么程度?有一个人,论学问,他学贯经史,开一代风气之先,世人称之“学海”,是当之无愧的文坛巨佬,为“清初六大师”之一。论书法,他被誉为“清初第一写家”,也是中国最后一位草书大家,自他后,中国再无草书大师出世,求他书法诗歌的人几乎
-
道医小常识:说说“是药三分毒”
说起药,大家都不陌生,生病的时候都会吃药,在我国,药还分为中药和西药。生活中常见的西药有头孢、阿司匹林、布洛芬等,现代医学研究证明西药的一些成分会滞留于肝内,或可能造成肝脏毒性反应。因此,很多人在生病的时候会偏向于服用中药,如药店有售的各类
-
道家元气论【理论必读】
“元气”,是中国古代的哲学概念,指产生和构成天地万物的原始物质。元,通“原”,“始也”(《说文》),指天地万物之本原。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元气学说是人们认识自然的世界观,其产生可追溯至老子之"道”,基本形成于战因时期的“精气说”(即“气一元论”),发展于东汉末年王充的“元气自然论” 及北宋张载所倡之
-
浅谈清明祭奠背后的文化传承
清明节是中国人历来重视的传统节日,其程度不亚于春节,而且也可以说清明节是一个仪式感十足的节日。从准备祭品、纸钱、到召集族人一起回乡去祖先的墓前,然后全家在肃穆、庄重的情绪下一起清扫墓碑、坟头添土、摆放祭品、跪烧纸钱,念诵祭辞、逐一叩拜……再
-
什么是五液,如何通过它知晓健康?
你知道什么是五液吗?想必大家脑海里第一个词就是五粮液,但五液可比五粮液要重要的多,它是人体内津液代谢的产物,也是生命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物质,甚至通过五液的变化,可以看出五脏健康与否,进而判断人的身体状况。一、什么是五液?五液出自《黄帝内经·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