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倡导节俭、反对浪费的价值观
教化世人应倡俭惜粮。《张鲁传》记载:“诸祭酒皆作义舍,又置义米肉,如今之亭传,悬于义舍,行路者量腹取足;若过多,鬼道辄病之。”天师张鲁在蜀地设置义舍,行人可按自身饭量取用米肉,如果贪心取多,就会得罪鬼神而患上疾病。张鲁天师的义舍既体现了慈悲之心,又兼顾节约食物、杜绝浪费,从而更加合理地分配资源,惠及更多的人,在客观上宣传了节俭惜粮的道德理念,起到了引导群众节约粮食、反对浪费的教化作用。《太上感应篇》明确反对“非礼烹宰,散弃五谷”,《关圣帝君觉世真经》提倡“矜寡拔困,重粟惜福”,反对“好尚奢诈,不重俭勤;轻弃五谷,不报有恩”。由于道教在中国古代对民间的巨大影响,其通过善恶分明、赏善罚恶的朴素报应论来劝导信众行节俭之善、去奢靡之恶,对形成良好的风俗传统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治国养生宜节俭去奢。《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记载,唐明皇召罗公远问长生术,罗公远以“陛下宜袭唐虞之无为,继文景之简约”作答。茅山高道笪净之上表云:“太上五千言,以去奢、去泰、慈俭为先,乃陛下之师宝、致道之津梁也。伏愿陛下清心寡欲以保圣躬,节财俭用以固邦本,听纳忠良以广言路,天下幸甚。”由此可见,道教提倡戒奢行俭不仅是在移风易俗的教化层面,还上升到固本安邦的治国高度,这与道教经典《道德经》的理念一脉相承,也是道教自古及今一贯倡导节约、反对浪费的内因。《道德经》中有“五味令人口爽”“圣人为腹不为目”(12章);“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59章);“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67章)等论述,其中“五味令人口爽”和“圣人为腹不为目”,对于当今社会对饮食的过度追求,具有现实警示意义。关于“治人事天莫若啬”,《道德真经新注》注解:“啬,俭也。治人得人心,事天合天道,无如节俭。夫独能行俭德者,则民无不早宾服也。”道教提倡无为而治,躬行节俭是除去国家治理中不合乎自然规则的种种“有为”,使社会风气归回淳朴的良药。道教认为,治国和养生的道理是统一的,爱惜粮食、厉行节俭不仅是生活方式,还关系到道教长生得道的最终信仰。
炼性修真须俭约自守。道教有积善成仙的观念,而戒奢行俭就是善行的一种。《太微仙君功过格》就以“素食下味为一功”。厉行节俭也是道教对弟子的戒律要求,这既是必须坚持的行为准则,也是砥砺身心、炼性修真的重要方式。《虚皇天尊初真十戒文》有“不得贪求无厌,积财不散”,要“惠恤贫穷,节俭谨守,随缘度日”,方可“使心地虚闲,物欲消遣,久则自然与道合真矣”。《玄门十事威仪》要求日常用度“皆须俭约而已,不得等闲费用”。第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在《道门十规》中强调:“供送饮食,草衣木食,箪食瓢饮,但获止饥蔽寒而已”“素食粗衣,随缘安驻,务令身口安闲”,认为修道之人不应汲汲于“华衣美食”,相反地“藜羹粝食,楮被布衣,乃出家常事”。综上所述,在道教看来,倡导节俭,反对浪费,既是济世度人之良方,也是悟道修行之梯航。尤其是在提倡节俭、抵制餐饮浪费的今天,道教弟子和信众理当重拾道教历来的节俭精神并传承光大,为社会做出表率。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相关推荐
- 
                            
                            
道教是少数聪明人的宗教吗?
有一种说法:“道教是少数聪明人的宗教,信道需要文化素养、需要天赋,道教入门难所学繁杂,所以道教信的人少。”嗣汉天师府道医研究院所开设的课程中也常有人咨询:“我以前从未学过医学、道学、法术,也没有相关的经验和基础,更谈不上有学习的天赋,我能学
 - 
                            
                            
道家修炼之元炁,气功之元气
何谓“元炁”“元炁”,是中国古代的哲学概念,指产生和构成天地万物的原始物质。元,通“原”,“始也”(《说文》),指天地万物之本原。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元气学说是人们认识自然的世界观,其产生可追溯至老子之"道”,基本形成于战因时期宋钅开尹文的“精气说”(即“气一元论”),发展干东汉末年王充的“元气自
 - 
                            
                            
以医弘道,以道传医 ——张陵天师济世利生往事
翻开中华史书长卷,看到东汉末年时期——也就是令诸葛武侯痛心疾首的那个时代——君庸民困,灾疾频仍。仅载于史料文献中的,较大规模的流行疫病,就达到了平均三年一次。时代呼唤着良医拯救黎民于疾苦,张仲景、华佗、董奉等医学巨擘应世而出,张陵、于吉等道
 - 
                            
如何理解中医学的“治则”理论
治则是治疗疾病时必须遵循的总的法则,同时也是中医论治思想的一种思维形式。在概念上,有些朋友会将治则与治法混淆,其实治则与治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治则是总纲,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相当于战略;治法是在一定治则的指导下,针对某个具体证候所制定的具体
 - 
                            
                            
浅述道家服饰——华美道袍
我们去道观烧香拜神或者参加道场法事时,经常见到法师们身着各色华美的道袍,不同的色彩、规制究竟有什么讲究?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道袍文化。一、道袍的起源道教产生之初,道衣曾以氅(鹙鸟羽毛)拈绒,然后编织而成,称鹤氅。其制法早见于汉武帝时方
 - 
                            
                            
漫话道教月亮信仰与中秋民俗
根据我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仲秋”,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中秋节在八月十五,所以也称“八月节”、“八月半”;中秋节的主要活动是围绕“月”进行的,又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
 - 
                            
                            
你知道自己几岁吗——如何计算虚岁
在全世界,或许只有中国人有两个年龄,一个周岁,一个虚岁。什么是虚岁?虚岁是中国传统的计龄方式,用于计算人出生后经历的年份次序。顾名思义,“虚”是虚假之意。虚岁是中国传统计算年龄的方法,它是以年为单位的,是一种舍小求大的概算方法。古代人以怀孕
 - 
                            
                            
正本清源弘大道,书成雷说度世人
雷法是道教诸多功法中的重要组成,道教典籍称其有呼召风雷、伏魔降妖、祈晴祷雨、止涝旱等神通。据史料记载,雷法起源于北宋,兴盛于南宋、金、元时期。自南宋开始,雷法声威赫赫、大行于世,由此逐步衍生出诸多门派,因为各家对雷法的理解运用不同,一时众说
 - 
                            
                            
从萨祖诗体悟道门戒律
萨天师又称萨真君,是中国道教信仰的尊神,也是公认赫赫有名的四大天师之一。萨天师以道法内炼、苦行修戒著称,不仅道教理论著述颇丰,也善于用诗文来表达自己对道法的理解和对后人的劝解。萨天师《戒律诗》云:道法于身不等闲,思量戒行彻心寒,千年铁树开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