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绵绵湿度大,如何驱除体内的湿气
立春刚过,缠绵的春雨如期而至。每到这个时候,就是接连多日的阴雨,难得见到太阳。此时空气中湿度较大,容易出现身体困顿、身重头沉、乏力倦怠、以及腹胀便溏等湿症状况。那么,我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甄别自己是否是湿邪缠身?祛湿的方法又有哪些呢?
体内有湿邪的症状
1、身重如裹、乏力倦怠
如果感觉到自己全身没有力气,做事情提不起精神,两条腿沉重无比,头脑也是昏昏沉沉的。那这个就是困乏的表现,因为湿邪有个特点就是性重下沉。容易阻滞关节经络,导致阳气不能顺利输送到全身,症状严重的还可以导致关节疼痛。如湿邪侵袭了肌表,则容易导致皮肤或疼或痒,或起疹或产生麻木。
2、黏腻
湿邪还有个特性就是黏腻,湿气重时,大便是便溏黏腻和停滞的特性。所以,每次如厕以后,观察一下即可得知。此外,小便是否出现了滞涩不畅,浑浊、下痢等症状。
此外还可以观察舌头,是否蒙着厚厚一层黏腻的舌苔。如果符合“黏腻致密”的特点,兼舌头边缘有齿痕,那也可以确定体内有湿邪。
3、咳嗽痰多
当前还天气寒冷、棉衣加身,早晚温差起伏较大,是呼吸道疾病高发季节。体内湿盛痰多,容易侵犯肺脏,导致肺失宣泄和沉降的功能,故而咳嗽兼有痰多之症。此外,还常见有痰湿停滞于胃,容易导致嗝逆上犯,恶心呕吐。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相关推荐
-
流感支原肺炎体双双来袭,咳嗽不停该如何应对?
随着各地陆续入冬,我国内地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已进入高发季节,新冠、流感、支原体肺炎纷纷来袭,存在多病原呼吸道疾病叠加流行的风险,一时间医院人满为患。虽然现在各种疾病的名称越来越多,但在中医的眼中,这些都属于外感。今天来跟大家聊一聊外感之后持续
-
又容易上火又怕冷,“上热下寒”体质怎么调?
很多人有这样的体验,经常感觉下肢冰凉,但吃点温补或燥热的食物就上火,可以说是又怕冷又怕热,身体特别“难伺候”。传统医学将这种比较矛盾的体质概括为“上热下寒”。“上热下寒”的症状上热下寒通常是寒热错杂的表现,指患者在同一时期内,上部表现为热性
-
养生重在养脾胃(上)
中国人几千年来都很重视脾胃,不管有没有学医,有关养护脾胃的俗语也能张口来几句,比如:前三十年胃养人,后三十年人养胃;比如:脾胃是后天之本;比如:三分治七分养……,可见大家对脾胃都很看重。那脾胃到底有什么作用呢?一、脾胃的作用以现代人眼光来看
-
“扫除白发黄精在,君看他年冰雪容”——滋补佳品黄精
自古便有食用黄精的记载。《抱扑子》里介绍用黄精芝麻九蒸九晒加白蜜制作成丸。有补肾精气、滋养脾胃、醒肝美容、填脑髓、长肌肉、滋养五脏等功效,所以古人很爱食用黄精。杜甫还留下诗句:“扫除白发黄精在,君看他年冰雪容。”现代医学研究发现黄精含菸酸、
-
身体健康离不开“三通”
现代很多人都处于亚健康状态,虽然不至于生病到了生病的地步,但总觉得身体某个部位或多个部位不舒服。从道家养生的角度来说,分而治之并不能从根本解决问题。内在的统一、平衡才是治愈的关键。身体健康离不开“三通”。即是食道通、水道通、气道通,三道通畅
-
先秦道家哲学中的养生之道
在先秦诸子中,儒家、道家都对生命有着深刻的理解。道家更是将对生命的珍视提升到相当的高度,重视人的精神自由,体现出对生命的尊重。这种“贵生”思想不仅在当时产生了有重要影响,更是深深地影响了后世。先哲老子《道德经》第十三章中提出“故贵身于天下,
-
每逢佳节......没吃多少也胖三斤?道医提醒:你可能是湿气重
很多人戏称自己“每逢佳节胖三斤”,这种人是节假日期间好吃的吃多了导致体重增加。还有的人很无辜,不论是节假日还是日常三餐,自己明明没吃多少,体重却只增不减。道医认为,这种情况可能是湿气重导致的。一.什么是湿气产生湿气,本质是水液循环产生了异常
-
手脚冰凉,暖不过来该怎么办?(上)
春天已到,乍暖还寒。马上就要春分了,天气中还是略带着寒意。有不少人从进入冬天开始,手脚就会一直冰凉,甚至持续到现在。手脚冰凉在西医上来说,并不是一种病,但是在中医看来,这已经是身体在发出比较明显的信号:出问题了,需要调理一下了。一、手脚冰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