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医健康学堂: “上火”有虚实,不可随意泻火
“上火”是中国人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很多人都上过火,有的甚至经常上火,比如,嘴角起泡、口干口苦、口腔溃疡、牙龈肿痛、咽喉肿痛、眼睛发红、便秘等情况,都与“上火”有关。
上火的症状虽不算严重,也还是影响日常生活,上火怎么办?“怕上火、喝王老吉”,于是很大一部分人喝凉茶,还有一部分接受中药的,会吃清热类药物,如牛黄解毒丸,但却总是有时管用,有时不管用,甚至更加严重了。是凉茶或清热药物没用吗?并不是,而是你没有正确认识“上火”。
一、中医眼中的上火
中医认为“上火”属于“热证”范畴,五脏六腑都有阴阳之气,正常情况下,人体内阴阳二气相互制约,体内的阴液制约阳气而达到平衡,而当阴阳平衡被打破,“阳”多于“阴”,“火”多于“水”,内火旺盛,人就会上火,即“上火”是人体阴阳失衡所导致的结果。体内有火,凉茶或清热药物都有泻火作用,为什么会出现无效的结果呢?因为在中医看来,上火可分实火和虚火,实火治宜泻火通便,虚火则不能泻,反而要补。
二、如何区分“实”和“虚”
实火,又称阳亢,指阳热亢盛实热证,多受外邪内感所致人体阴阳失衡,内火旺盛,邪毒犯体,继而表现为面红目赤、咽喉肿痛、鼻腔热烘、口舌生疮、鼻衄出血、耳鸣耳聋、尿少便秘、尿血便血、舌红苔黄等“实火”症状。实火的症状多具有起病急、内热大,病程短的特点。
虚火,又称阴虚火旺,指体内的阳正常,但阴液被过度消耗,阴不足以制阳,导致阳相对偏亢而出现的热象。多因内伤劳损所致,如久病精气耗损、劳伤过度,可导致脏腑失调、虚弱而生内热,内热进而化虚火,继而表现出全身潮热、夜晚盗汗、失眠多梦、五心烦热、反复性口腔溃疡、舌淡苔白等“虚火”症状。虚火的症状多具有症较轻,病程比较长、容易反复发作的特点。
除了以上症状外,还可通过大小便来进行辨别。
①大便:大便干结、舌质红的为实火;大便干结、舌质淡、舌苔白的为虚火;大便稀软或腹泻说明体内有寒,是虚火。
②小便:小便颜色黄、气味重,同时舌质红,是实火;小便颜色淡、清,说明体内有寒,是虚火。
三、引起上火的原因
引起上火的因素很多,但也不外乎内伤与外感。过食葱、姜、蒜、辣椒等辛辣之品,贪食羊肉、狗肉等肥腻之品,直接损伤脾胃,灼津耗血,多为阳热亢盛实热证;熬夜劳伤过度,情志抑郁,淫欲忘动,气血失调,精气亏虚,可导致虚热内生,内热进而化虚火。
四、上火了怎么办
上火有实虚,或都用清热解毒类药物,或都用滋阴类药物,一概而论,则往往收不到好的疗效,有时甚至还会加重病情,“火上烧油”。这就是一些不注意辨证施药,盲目自诊自疗而效果不佳的原因所在。
《黄帝内经》有言:“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在祛火时,应“补其不足,损其有余”,实火多以泻火为主,虚火则采用滋阴为主。除了虚实,“火”也分脏腑。比如心实火、心虚火;比如肝实火、肝虚火,每个脏腑都可能出现虚火和实火,所表现的症状不同,治疗的药物也不同。
如果常被“上火”困扰,通过文章上辨别方法仍无法分辨虚实,且不知道具体该怎么办的朋友,可以到天师府道医研究院来学习养生,根据四象脉诊,先辨脏腑,再识虚实,并采用多种道医技法进行对症调理。
相比其他疾病来说,上火是小事,很多人也觉得无关紧要,吃个头孢应付下。但身体的上火正是身体健康发出的警报,对于报警信号,如今不少人是选择将报警信号屏蔽,这就是典型的“掩耳盗铃”,最终小病拖成大病,受罪的还是自己。所以,还是要对个人身体负责,有病早求医,防止小病成大病。
对于学习了道医的同修,我们要践行“大医精诚”之精神,帮助身边更多的人调理好身体,用实际行动以医入道,不负先贤和祖师的教诲!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相关推荐
- 
                            
                            
流感支原肺炎体双双来袭,咳嗽不停该如何应对?
随着各地陆续入冬,我国内地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已进入高发季节,新冠、流感、支原体肺炎纷纷来袭,存在多病原呼吸道疾病叠加流行的风险,一时间医院人满为患。虽然现在各种疾病的名称越来越多,但在中医的眼中,这些都属于外感。今天来跟大家聊一聊外感之后持续
 - 
                            
                            
又容易上火又怕冷,“上热下寒”体质怎么调?
很多人有这样的体验,经常感觉下肢冰凉,但吃点温补或燥热的食物就上火,可以说是又怕冷又怕热,身体特别“难伺候”。传统医学将这种比较矛盾的体质概括为“上热下寒”。“上热下寒”的症状上热下寒通常是寒热错杂的表现,指患者在同一时期内,上部表现为热性
 - 
                            
                            
养生重在养脾胃(上)
中国人几千年来都很重视脾胃,不管有没有学医,有关养护脾胃的俗语也能张口来几句,比如:前三十年胃养人,后三十年人养胃;比如:脾胃是后天之本;比如:三分治七分养……,可见大家对脾胃都很看重。那脾胃到底有什么作用呢?一、脾胃的作用以现代人眼光来看
 - 
                            
“扫除白发黄精在,君看他年冰雪容”——滋补佳品黄精
自古便有食用黄精的记载。《抱扑子》里介绍用黄精芝麻九蒸九晒加白蜜制作成丸。有补肾精气、滋养脾胃、醒肝美容、填脑髓、长肌肉、滋养五脏等功效,所以古人很爱食用黄精。杜甫还留下诗句:“扫除白发黄精在,君看他年冰雪容。”现代医学研究发现黄精含菸酸、
 - 
                            
                            
身体健康离不开“三通”
现代很多人都处于亚健康状态,虽然不至于生病到了生病的地步,但总觉得身体某个部位或多个部位不舒服。从道家养生的角度来说,分而治之并不能从根本解决问题。内在的统一、平衡才是治愈的关键。身体健康离不开“三通”。即是食道通、水道通、气道通,三道通畅
 - 
                            
                            
先秦道家哲学中的养生之道
在先秦诸子中,儒家、道家都对生命有着深刻的理解。道家更是将对生命的珍视提升到相当的高度,重视人的精神自由,体现出对生命的尊重。这种“贵生”思想不仅在当时产生了有重要影响,更是深深地影响了后世。先哲老子《道德经》第十三章中提出“故贵身于天下,
 - 
                            
                            
每逢佳节......没吃多少也胖三斤?道医提醒:你可能是湿气重
很多人戏称自己“每逢佳节胖三斤”,这种人是节假日期间好吃的吃多了导致体重增加。还有的人很无辜,不论是节假日还是日常三餐,自己明明没吃多少,体重却只增不减。道医认为,这种情况可能是湿气重导致的。一.什么是湿气产生湿气,本质是水液循环产生了异常
 - 
                            
                            
手脚冰凉,暖不过来该怎么办?(上)
春天已到,乍暖还寒。马上就要春分了,天气中还是略带着寒意。有不少人从进入冬天开始,手脚就会一直冰凉,甚至持续到现在。手脚冰凉在西医上来说,并不是一种病,但是在中医看来,这已经是身体在发出比较明显的信号:出问题了,需要调理一下了。一、手脚冰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