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风流芍药花,赤芍白芍入药佳
肺部气虚还自敛,肝经血热悉皆凉。
除蒸堪使经无阻,止痛须知痢不伤。
赤泻更能行恶血,通将小便利膀胱。
——清・赵瑾叔《本草诗》
有一种花,她的花语是:依依惜别、难舍难分、情有所钟。象征着思念,也象征着爱情。这就芍药。
古代男女交往,以芍药相赠,表达结情之约或惜别之情,故又称“将离草”。芍药带个药字,因为她还能入药,是一味非常好的中药材。
一、芍药分两种
芍药可以活血养血,根据它根的红白不同,又分为赤芍和白芍,赤芍偏重于活血化瘀,白芍偏重于缓急止痛。
二、善治痛经的赤芍
《药性赋》记载,赤芍药破血而疗腹痛,烦热亦解。
由于赤芍药活血散瘀之功更强,所以对于瘀血腹痛,心烦热盛,效果比较好。在一些痛经、跌打损伤、热病发斑以及发疹等病症里,特别是病人既有疼痛又引起心烦燥热,坐卧难安的症状,通常会用到赤芍药。
因为它不仅能够把腹中瘀血破开,使通则不痛,同时更能够解除因为堵塞引起的烦热之感。
临床最常见的莫过于用含有赤芍的汤方治痛经了。治疗妇人痛经,得讲究时机。《阴符经》上说:动其机,万化安。对于妇人来说,每个月的月事来临,就是最好的时机。所以对于腹中有瘀滞、血脉不通,经常因月事疼痛的女孩子,在其来临之热,服之即可活血化瘀,主血下行。
女性为什么会痛经
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不通则痛,二是不荣则痛。翻译过来就是:一是局部血脉有堵塞,气血不能行则痛;二是局部缺血,气血不足,失去滋润濡养也会痛。所以只要腹中气通血活,气血运行不断,且月事能顺畅度过,那子宫内断无长肌瘤包块的可能。反之如果淋漓不尽且隐痛不止,那就是身体在发出求救信号了。
总的来说,赤芍苦寒,入肝经血分,具有清热凉血、活血祛瘀的功效,主治温毒发斑、血热吐衄、目赤肿痛、痈肿疮疡、肝郁胁痛、经闭痛经、癥瘕腹痛、跌打损伤等病症。赤芍与藜芦属于中药十八反,所以不与藜芦同用。
三、善于收敛的白芍药
《药性赋》上说,白芍药补虚而生新血,温热尤良。如果说赤芍药善于通,那白芍药就善于收。
白芍药可以柔肝养血,就是让人放松下来,并且把血液拉回肝脏,让血液新陈代谢。其实当今时代有个通病,就是非常亢盛,狂越急躁焦虑,精神高度紧张和兴奋。这时就需要用到白芍进行收敛,把静定不下来的心神收敛回来。
白芍微酸苦性平,可收敛肝气,是平肝泻肝的一味好药。芍药主治邪气腹痛,比较经典的就是芍药甘草汤、小建中汤、戊己汤等等,都是治疗中焦疼痛卓有成效的方剂;还有就是理中汤加减,如腹痛就加白芍。
白芍不宜与芒硝、石斛、鳖甲、小蓟、反藜芦等中药同时配伍使用,以免影响药物治疗效果。且白芍属寒凉之品,凡外感风寒、内伤生冷、脾胃虚寒、肾阳虚衰等证不宜单味药大量服用。白芍酸寒收敛,伤寒病在上焦之阳结、疹子忌用。
芍药功效非凡,可以同白术补脾,同川芎泻肝,同人参补气,同当归补血,同甘草止腹痛,同黄连止泻痢,同防风发痘疹,同姜枣散寒湿。敛血虚之发热,止血虚之腹痛。通顺血脉,缓中,散恶血,逐贼血,治妇人一切病。总之,芍药是深受老中医喜爱的一味明星中药,被称为花中宰相。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相关推荐
-
唉声叹气影响运气?疏肝解郁了解一下
唉声叹气影响运气?疏肝解郁了解一下在面临压力、悲伤、沮丧的情况下,很多人都会叹气。有一种说法,唉声叹气影响运气,甚至还有人说“一叹穷三年”,有道理吗?经常唉声叹气,反映出一种相对消极的心态,可能会影响到自身生活状态,以及面对问题时的看法和选
-
道医健康学堂:春季养肝护眼正当时
随着清明节气已过,春天的氛围已越来越浓,万物焕发出勃勃生机,青草吐翠,树木染绿,鲜花盛开,气温的回升也使人感觉到温暖,而就在这本应让人心情舒畅的季节中,却有不少人面临着眼部的疾病,如眼睛干涩、红肿胀痛、异物感、迎风流泪等,春季似乎成为了各类
-
夏至一阴生,当饮姜茶,切勿做这三件事!
“处处闻蝉响,须知五月中。龙潜淥水穴,火助太阳宫。过雨频飞电,行云屡带虹。蕤宾移去后,二气各西东。”唐朝元稹《咏廿四气诗夏至五月中》一诗,言明了夏至的气候。夏至节气十五天,每五日一候,有三候,分别是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鹿角脱落,蝉蜕上树
-
以花养人——“百花之王”牡丹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牡丹是我国特有花卉,原产于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诸省山间或丘陵中。自南北朝起牡丹已经开始被人工栽培作为观赏花卉。牡丹不仅可作为观赏植物,同时也具有营养保健功效,牡丹的根、花均可入药,是不折不扣的“养生花”。牡
-
道医教你四时养生——秋养肺
立秋,标志着炎热的天气即将过去,秋天已经来临。《史记·太史公自序》曰:“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秋季养生保健对于调节身体状态,积蓄能量做好过冬准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秋季养生我们应该重点关注哪个方面呢?关于这个问题,
-
“三高”人群夏季养生有讲究
夏季高温、高湿的气候环境对人体的生理功能将产生很大影响,尤其是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三高”人群,做好夏季保健,对安度盛夏尤为重要。冷食不过贪。过食生冷食物容易湿邪困脾,伤及胃阳,亦能阻碍阳气的外达。湿邪困脾会出现倦怠乏力、四肢发凉等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