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之交养生注意事项
谷雨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清明断雪,谷雨断霜,谷雨之后气温回升加快,处于春夏交替之季。《黄帝内经》有云:秋冬养阴,春夏养阳。人体在不同的季节养的气也不一样,那么春夏之交养生应注意哪些事项呢?
一、饮食调养
饮食上增甘减酸,重在养阳。中医认为五味入五脏,酸入肝,甘入脾。春夏之交若多吃酸,会使得春季本就偏亢的肝气更旺,损害脾胃之气,使得随之而来的夏季,体内脾虚湿盛越发加重。而甜入脾,多吃大枣、红糖、山药、茯苓、莲子、芡实、赤小豆、薏仁等食物能起到补脾益气,祛湿养肝的作用。春夏之交在饮食上还应多吃一些温补、生发阳气的食物,如桂圆、生姜、韭菜、大蒜、芥末、鲫鱼等。如果有口苦、喉咙疼痛等上火迹象,可以泡些金银花茶饮用。特别注意一点,春夏之交寒凉的食物如冰淇淋、冷饮等不宜多吃,否则寒气聚集体内伤及脾胃,会导致夏季脾虚湿盛,加重身体不适。
二、保暖护阳
中医养生有“春捂”一说。“春捂”就是春天要稍微多穿点,日常穿着以微汗为宜,重点做好双脚和腿部保暖,裤子和袜子不可过早减少。做户外运动多出点汗不要紧,捂点汗出来才能养阳。晚上要常泡热水脚,睡觉时也应该盖厚一点。而夏季到来时则不能贪凉,衣服脱得太快不利于养阳,更不能开空调对着吹冷气,在空调房里也以微汗为宜。吃冷饮时放慢速度,一次不要吃太多。每隔半个月,专门吃点热性食物,以补充脾胃之阳。
三、睡眠养肝
春夏之季万物阳气升发,人体阳气也顺应自然,向上向外疏发。由于人体皮肤腠理逐渐舒展,皮肤末梢血液供应增多,汗腺分泌增多,各器官负荷增加,身体易困乏。在人体内,肝司疏泄,春季肝木当令,肝功能失调的人会出现情绪不好,常爱流泪,眼睛胀痛,指甲无光等症状,严重的会气血淤滞,百病丛生。而春夏养生睡眠对于调理肝脏作用十分重要。具体来说就是睡好子午觉,夜晚11点前要睡觉,这时候容易进入深度睡眠,获得良好的休息。每天中午要坚持睡30分钟至1小时,既可以避开暑热,也能够补足精神、恢复元气。
四、亲近自然
春夏之交应当注意多到户外运动,与自然亲密接触。每个人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散步、慢跑、做体操、打太极拳、舞剑、打球、郊游和爬山等运动方式。运动时间宜选择每天阳气增长最快的时候,即早晨的5点-7点为宜。有条件的话可多出去踏青、春游、散步、登山等户外活动。运动量要适宜,要求微微出汗,不要大汗淋漓。而且运动后出汗不应立刻洗冷水澡,也不应吹空调,不要让冷气将阳气浇灭。还可以采取按摩拍打健身的方式,调理身体。
拍打捏脊:手指并拢,掌心部位中空,从肩颈部位向下拍打到腰骶部位。拇指与其余四指相对,提起背部脊柱两侧的皮肤和筋膜,从腰骶部位向上捏到肩背部。拍打和捏脊可每天1次,每次3-5遍,。
按揉气冲穴:此穴下边有一根跳动的动脉。先按揉气冲穴,后按揉动脉,一松一按,交替进行,一直按揉到腿脚有热气下流的感觉为佳。
总之,春夏交替季气候变化会呈现出冷热交替、大起大落的特征,需要我们积极适应,全方位调整身心,如此才能顺乎自然、保持健康。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相关推荐
-
流感支原肺炎体双双来袭,咳嗽不停该如何应对?
随着各地陆续入冬,我国内地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已进入高发季节,新冠、流感、支原体肺炎纷纷来袭,存在多病原呼吸道疾病叠加流行的风险,一时间医院人满为患。虽然现在各种疾病的名称越来越多,但在中医的眼中,这些都属于外感。今天来跟大家聊一聊外感之后持续
-
又容易上火又怕冷,“上热下寒”体质怎么调?
很多人有这样的体验,经常感觉下肢冰凉,但吃点温补或燥热的食物就上火,可以说是又怕冷又怕热,身体特别“难伺候”。传统医学将这种比较矛盾的体质概括为“上热下寒”。“上热下寒”的症状上热下寒通常是寒热错杂的表现,指患者在同一时期内,上部表现为热性
-
养生重在养脾胃(上)
中国人几千年来都很重视脾胃,不管有没有学医,有关养护脾胃的俗语也能张口来几句,比如:前三十年胃养人,后三十年人养胃;比如:脾胃是后天之本;比如:三分治七分养……,可见大家对脾胃都很看重。那脾胃到底有什么作用呢?一、脾胃的作用以现代人眼光来看
-
“扫除白发黄精在,君看他年冰雪容”——滋补佳品黄精
自古便有食用黄精的记载。《抱扑子》里介绍用黄精芝麻九蒸九晒加白蜜制作成丸。有补肾精气、滋养脾胃、醒肝美容、填脑髓、长肌肉、滋养五脏等功效,所以古人很爱食用黄精。杜甫还留下诗句:“扫除白发黄精在,君看他年冰雪容。”现代医学研究发现黄精含菸酸、
-
身体健康离不开“三通”
现代很多人都处于亚健康状态,虽然不至于生病到了生病的地步,但总觉得身体某个部位或多个部位不舒服。从道家养生的角度来说,分而治之并不能从根本解决问题。内在的统一、平衡才是治愈的关键。身体健康离不开“三通”。即是食道通、水道通、气道通,三道通畅
-
先秦道家哲学中的养生之道
在先秦诸子中,儒家、道家都对生命有着深刻的理解。道家更是将对生命的珍视提升到相当的高度,重视人的精神自由,体现出对生命的尊重。这种“贵生”思想不仅在当时产生了有重要影响,更是深深地影响了后世。先哲老子《道德经》第十三章中提出“故贵身于天下,
-
每逢佳节......没吃多少也胖三斤?道医提醒:你可能是湿气重
很多人戏称自己“每逢佳节胖三斤”,这种人是节假日期间好吃的吃多了导致体重增加。还有的人很无辜,不论是节假日还是日常三餐,自己明明没吃多少,体重却只增不减。道医认为,这种情况可能是湿气重导致的。一.什么是湿气产生湿气,本质是水液循环产生了异常
-
手脚冰凉,暖不过来该怎么办?(上)
春天已到,乍暖还寒。马上就要春分了,天气中还是略带着寒意。有不少人从进入冬天开始,手脚就会一直冰凉,甚至持续到现在。手脚冰凉在西医上来说,并不是一种病,但是在中医看来,这已经是身体在发出比较明显的信号:出问题了,需要调理一下了。一、手脚冰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