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宝宝遇上鹅口疮,看道医如何应对
鹅口疮,俗称"雪口",是儿科常见的口腔疾患,任何年龄都可发,但2岁以内的婴幼儿最多见,尤以早产儿,体质虚弱久病或长期使用抗生素的婴幼儿最多见,由于患儿口腔及舌上布满白斑,很像鹅口,因此称为鹅口疮。
一、医书记载《诸病源候论》里讲:“小儿口里所起白屑,乃至舌上成疮,如鹅口里,世谓之鹅口”。《备急千金要方.初生出腹第二》:凡小儿初出腹有鹅口者,其舌上有白屑如米;剧者,鼻中亦有之。"二、病机起因中医认为,脾开窍于口,络于舌下,口腔黏膜有赖于脾气的滋养;心开窍于舌,络于舌上,口舌为心脾的外窍,因此鹅口疮的病机主要在心脾。心脾积热是其主要的病理变化,正如《外科正宗·鹅口疮》说:“鹅口疮皆心脾二经胎热上攻,致满口皆生白斑雪片,甚至咽间叠叠肿起,致难吮哺,多生啼叫。”舌为心之苗,心主神明,心与小肠相表里,故偏于心热者,多烦躁哭闹、小便短赤等。脾气通于口,脾之液为涎,故偏脾热者,多口臭涎多。三、外在症状此病初起时,口腔粘膜充血和发红,有大量散在的似白雪样、针尖大小的柔软小斑点,不久即可相互融合为白色斑片,像奶凝块一样,可铺满整个口腔粘膜,且白色的斑块不易用棉棒或湿纱布擦掉;在感染轻微时,除非仔细检查口腔,否则不易发现,也没有明显痛感,或仅有进食时痛苦表情。严重时宝宝会因疼痛出现烦躁疼痛、睡眠不安,吃奶时会哭闹、不吃奶,时伴有轻度发热;受损的粘膜治疗不及时可不断扩大,蔓延到咽部、扁桃体、牙龈等,更为严重者病变可蔓延至食道、支气管,出现呼吸、吞咽困难。四、奶瓣和与鹅口疮有些相似,如何鉴别?家长可用湿棉签轻轻擦拭,白色块状物能轻易擦掉,就是奶瓣。反之擦拭不掉就是鹅口疮,而且强行擦去白色斑膜之后会呈现红色创面,不用多久,白色斑膜又会重新长起并覆盖红色创面。五、如何应对鹅口疮?西医对鹅口疮的治疗,一般采用外涂抗菌药膏或内服抗菌药的方法。用药后就见效,停药后很容易复发,很多家长担心药物对宝宝产生副作用,但又不知道该怎么办。而且,对新生儿及小月龄宝宝来说,口服给药非常困难,无论对大人还是对孩子,都是一件特别痛苦的事。六、道医小儿推拿揉总筋2分钟,清板门2分钟,揉小天心2分钟,清四横纹2分钟,逆运八卦2分钟。七、道医祝由术运用天师府祝由医学技术,使用【牙病】符箓为主,辨证后可叠加其他符箓,如【牙病+热症+脾病】符箓来治疗脾脏积热引起的鹅口疮,根据四象脉诊辨证或患者本人症状对症使用效果更佳。八、日常预防1、防止病从口入,婴幼儿进食的餐具清洗干净后再蒸煮10~15分钟,做到彻底消毒。2、注意饮食卫生,食物宜新鲜、清洁,乳母不宜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3、每次喂奶后都给宝宝喂一点温水,冲去宝宝口腔里残留的乳汁,防止病菌滋生、繁殖。4、不要亲吻宝宝小嘴唇,有研究表明,20-70%的宝宝因为被妈妈亲吻嘴唇而感染白色念珠菌。千万不能乱给孩子使用一些激素类药物和抗生素,不然会把身体中所有的细菌杀死,造成了身体中菌群的失调,反而会让大量的真菌趁虚而入,给孩子健康造成更大的损伤。
(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相关推荐
-
流感支原肺炎体双双来袭,咳嗽不停该如何应对?
随着各地陆续入冬,我国内地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已进入高发季节,新冠、流感、支原体肺炎纷纷来袭,存在多病原呼吸道疾病叠加流行的风险,一时间医院人满为患。虽然现在各种疾病的名称越来越多,但在中医的眼中,这些都属于外感。今天来跟大家聊一聊外感之后持续
-
又容易上火又怕冷,“上热下寒”体质怎么调?
很多人有这样的体验,经常感觉下肢冰凉,但吃点温补或燥热的食物就上火,可以说是又怕冷又怕热,身体特别“难伺候”。传统医学将这种比较矛盾的体质概括为“上热下寒”。“上热下寒”的症状上热下寒通常是寒热错杂的表现,指患者在同一时期内,上部表现为热性
-
养生重在养脾胃(上)
中国人几千年来都很重视脾胃,不管有没有学医,有关养护脾胃的俗语也能张口来几句,比如:前三十年胃养人,后三十年人养胃;比如:脾胃是后天之本;比如:三分治七分养……,可见大家对脾胃都很看重。那脾胃到底有什么作用呢?一、脾胃的作用以现代人眼光来看
-
“扫除白发黄精在,君看他年冰雪容”——滋补佳品黄精
自古便有食用黄精的记载。《抱扑子》里介绍用黄精芝麻九蒸九晒加白蜜制作成丸。有补肾精气、滋养脾胃、醒肝美容、填脑髓、长肌肉、滋养五脏等功效,所以古人很爱食用黄精。杜甫还留下诗句:“扫除白发黄精在,君看他年冰雪容。”现代医学研究发现黄精含菸酸、
-
身体健康离不开“三通”
现代很多人都处于亚健康状态,虽然不至于生病到了生病的地步,但总觉得身体某个部位或多个部位不舒服。从道家养生的角度来说,分而治之并不能从根本解决问题。内在的统一、平衡才是治愈的关键。身体健康离不开“三通”。即是食道通、水道通、气道通,三道通畅
-
先秦道家哲学中的养生之道
在先秦诸子中,儒家、道家都对生命有着深刻的理解。道家更是将对生命的珍视提升到相当的高度,重视人的精神自由,体现出对生命的尊重。这种“贵生”思想不仅在当时产生了有重要影响,更是深深地影响了后世。先哲老子《道德经》第十三章中提出“故贵身于天下,
-
每逢佳节......没吃多少也胖三斤?道医提醒:你可能是湿气重
很多人戏称自己“每逢佳节胖三斤”,这种人是节假日期间好吃的吃多了导致体重增加。还有的人很无辜,不论是节假日还是日常三餐,自己明明没吃多少,体重却只增不减。道医认为,这种情况可能是湿气重导致的。一.什么是湿气产生湿气,本质是水液循环产生了异常
-
手脚冰凉,暖不过来该怎么办?(上)
春天已到,乍暖还寒。马上就要春分了,天气中还是略带着寒意。有不少人从进入冬天开始,手脚就会一直冰凉,甚至持续到现在。手脚冰凉在西医上来说,并不是一种病,但是在中医看来,这已经是身体在发出比较明显的信号:出问题了,需要调理一下了。一、手脚冰凉
